啼笑因缘 (歌曲)
《啼笑因缘》为1974年无线电视民初背景电视剧《啼笑因缘》的主题曲。由顾嘉负责作曲及编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主唱。
此曲亦被改编为剧中插曲《想郎》,依旧由顾嘉编曲、叶绍德重新填词,而主唱者还是仙杜拉。同年,《啼笑因缘》及《想郎》均收录于仙杜拉首张粤语音乐专辑《啼笑因缘 / 好彩又到Sunday》内。
创作背景.
根据一个访问,顾嘉最初建议填粤语词,但由于当时粤语歌的流行度和地位不如国语歌,唱片公司对此有所疑虑,顾便与之摊分成本,自己负责制作对方负责发行;而选择仙杜拉主唱的原因,则是她一向以演唱欧西流行曲为主,形象西化,希望能改变大众对粤语歌「老土」的印象。仙杜拉曾透露因不谙中文,灌唱此曲前要先把歌词拼写为英文。
填词方面,叶绍德的初稿文言成份很重,编导王天林想改得通俗点,经几番修改,叶被逼出一句「为怕哥你变咗心」,王才收货。
使用场景.
《啼笑因缘》第三集,女主角沈凤喜(李司棋饰)于杭州某城北帝庙卖唱,在二胡伴奏下一边弹著月琴一边唱出此曲。男主角樊家树(陈振华饰)信步至此驻足欣赏,双方初遇。片段成为香港电视剧的经典场面。
改编曲《想郎》的歌词较后者古雅,呈现形式与《啼笑因缘》相似。
反响和评价.
《啼笑因缘》当年一出,随即风靡一时,主流观点视之为粤语流行曲振兴的分水岭(但有论者认为应是1973年面世的《分飞燕》),社会大众从此不再歧视粤语歌。
乐评人黄志华认为顾嘉在1973年所写的电视粤语主题曲《烟雨蒙蒙》,「曲调西化又转调」,过于前卫而未能走红;而《啼笑因缘》则「于中式小调之中悄悄加入一点西化元素」,所以搏得大众青睐。
有论者认为其曲风像民歌小调,继承了一些国语时代曲(如《月圆花好》、《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的特色,即模仿或改编民歌小调;但相比下《啼笑因缘》的「地方色彩上较为接近岭南粤乐」。
音乐人黄霑指顾嘉采用了中西合壁的手法来写曲,予听众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西洋风体现在曲式(AABA)、和声处理及编曲手法上;中国风体现在主奏乐器(月琴和二胡),以及A1、A2两段所用的传统五声音阶上;而结句用上FA SHARP #4(升F),则「本来是一些西北民歌常有,但就隐约藏有西洋音乐转调的味道」;而向来唱英语歌和广告歌的仙杜拉,「咬字清楚,却没有一般戏曲唱家的刻意」,也显得新鲜可喜;但他认为叶绍德的遣词用句以文言为主,又用上「哥你」的称谓,写法与六、七十年代被歧视的粤语时代曲如出一辙。
词评人朱耀伟认为歌词有几处用典,风格优雅,具欣赏价值,但「以词论词……在粤语流行歌词的发展来说尚未算有所突破」。填词人黎彼得则认为「为怕哥你变咗心」一句开了往后香港流行乐坛以粤语方言入词的风气。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