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冀察热辽军区
重定向;重新导向; 冀察热辽是1945年10月下旬-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察哈尔省、热河省、辽宁省一带设置的兵团级建制区划,分别设立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冀察热辽行政委员会、冀察热辽军区(为二级军区)。 历史. 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参谋长彭寿山。辖第14、第15、第16、第17、第18军分区,26个团。设中共冀热辽区委、冀热辽行署。 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了8个野战纵队。其中主要在冀热辽、热河作战的: 1945年9月中旬,热河行政公署在承德成立,李子光、杨雨民分别担任行政公署正副主任,开始做接收热河省政权工作。9月20日,晋察冀中央局决定,成立冀热辽区党委热河分委和热河军区。分委书记胡锡奎兼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司令段苏权,分委副书记王国权、李子光,分委宣传部长王逸群兼军区政治部主任。10月14日,热河省民主政府成立,主席李子光、副主席杨雨民。叶田任热河省政府委员、省公安厅长。建立热西(十六地委)、热南(十七地委)、热东(十八地委)、热中(十九地委)等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 1945年10月22日,中央电示:冀热辽(含冀东)归东北局领导,派程子华到冀热辽指导一切;山东渤海刘其人师星夜兼程开古北口,歼灭由北平进攻承德敌军。 1945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热辽分局,由程子华、肖克、黄火青、高自立、李运昌、赵毅敏、胡锡奎、欧阳钦、吴德组成,程子华任分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肖克任司令员,懂俄语的赵毅敏任分局组织部长。始受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不久归东北局领导。1945年11月1日,热河省人民代表会议在承德举行, 选举李运昌为省主席,李子光、杨雨民为副主席。未及1个月,中共中央考虑到冀热辽区域的财政及干部均由晋察冀解放区解决,而东北局又集中组织内线作战,无暇兼顾,于1945年11月9日电令冀热辽分局仍归晋察冀中央局领导。冀热辽中央分局以程子华为书记,委员程子华、黄火青、肖克、罗瑞卿、李运昌、胡锡奎、赵毅敏、詹才芳、欧阳钦(时名杨清)、高自立、吴德、李楚离、云泽(即乌兰夫)。肖克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为副司令员。程子华为第一政治委员,罗瑞卿为第二政治委员。张明远、赵尔陆也曾担任分局委员。冀热辽分局领导热河省委(11月10日热河分委改名为热河省委)和冀热辽区党委。为避免中央分局、区党委两级党组织名称的混淆,1945年12月9日,中央电令将冀热辽区党委改称冀东区党委。 1945年10月31日,李运昌致电中央军委告急:“前接军委电,令我回冀东组建野战军。因又接彭真电,令我留锦州主持交涉车辆,运输干部,整编部队,指挥作战,故一时未能抽身回冀东。现在美蒋军已在秦皇岛登陆万余,昨与我山海关一部冲突,有向东北前进之势。……刻已请詹才芳先着手组建野战军,配合山海关作战。此役关系重大,须全力打退、消灭顽军。”11月1日毛泽东给李运昌并告东北局书记彭真的电示:“……坚决歼灭北进之敌,不要回冀东。詹才芳编成之野战军及在山海关、锦州地区之一切军队及地方工作统归你指挥……(二)杨国夫师据詹电已到山海关,山东刘其人师前令其去古北口,现令其改开山海关、锦州(请要詹才芳速通知)。黄克诚三万五千现到冀中,十日可到玉田,请令詹才芳催其速进。” 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了“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萧克(兼),政治委员罗瑞卿(兼),参谋长彭寿生。1945年11月成立冀热辽军区下属的冀东军区,任命詹才芳为军区司令员,军区部队统称为“詹才芳纵队”,属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序列,奉命率领冀东军区部队阻击国军挺进东北。 1945年11月13日,热河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热河省政府。中共热河省委、热河省政府、热河军区分别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后设冀热辽办事处)、冀热辽军区领导下开展工作。 194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热河极为重要,所去干部留热河工作”的电报指示,先后将张明远率领的延安去东北的1000多名干部,冀鲁豫八路军杨得志苏振华纵队、山东渤海区刘其人新编师等部队留在热河。 1945年12月15日,晋察冀第二野战军指挥机构与冀热辽军区合并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肖克,政委程子华,副司令员李运昌、陈奇涵。各野战纵队由冀热辽军区指挥。 1946年1月上旬,为了在全国“停战令”前抢占承德,国军十余万人从东西南三路进攻承德,中共称为“承德保卫战”: 2月11日,国民党第九十四军主力第五师又以开入东北“接收”为名,不断违约北犯,竟不顾军调部中共方面谈判代表的一再警告,进攻至平泉之饽椤树川,遭到热河第三旅的猛烈阻击,团长王占一、政委周文乃遭敌炮击牺牲。与此同时,国民党第十三军五十四师于2月10日侵占平泉北部黄土梁子,造成多路进攻承德之势。军调部承德执行小组返承的第二天(2月21日)国军即兵分4路,以平泉为中心,用4个师的兵力展开对承德的进攻。冀热辽军民展开了英勇顽强的第二次保卫承德战斗。 饽椤树战役后,终止了国民党军队向承德的进攻,热河战场双方暂时处于对峙状态。这次战役历时50天,它不仅挽救了东线失利的被动局面,阻止了国民党10多万人的猖狂进攻,而且取得了古北口、喜峰口、影碑山、道虎沟、小寺沟、饽椤树6次战斗的重大胜利,共歼敌6800余人。 1946年3月5日,中共冀热辽分局开会讨论东蒙问题。3月7日向中央提出解决热河蒙民问题的8条办法,并要求云泽来昭乌达盟、卓索图盟解决和子章同热北部队的冲突问题。中共中央任命乌兰夫作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代表,与东蒙协商解决内蒙古民族自治问题。东蒙古自治政府同意双方派出代表商谈内蒙古的统一和自治的问题。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派出以乌兰夫为首,刘春、克力更、包彦、乌力吉那仁等人参加的7人代表团。东蒙古自治政府派出以博彦满都为首,哈丰阿、特木尔巴根、包玉昆、白云航等人参加的7人代表团。1946年3月底两个代表团在承德共同协商解决内蒙古地区东、西部自治运动的统一和蒙古民族团结的问题。4月3日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主要决定》,确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撤销东蒙古自治。这就是在内蒙古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四三会议。成立了以乌兰夫为常务主席的内蒙古自治运动领导小组。蒙古自治运动领导小组与冀热辽分局、热河省委及热北地委协商解决了热北专署与昭乌达省(原东蒙自治政府组建)的行政问题。1946年4月7日,热北地委与昭乌达省代表在林西谈判达成协议,昭乌达省接受共产党领导,同时解决了和子章与热北的关系问题。 1946年4月,在“和平民主新阶段”,晋察冀军区实施了精简整编复员工作。冀东纵队撤销,所辖部队归属冀东军区;黄永胜的热辽纵队撤销,机关与直属队编入冀热辽军区机关,黄永胜任冀热辽北线指挥所负责人并指挥独立第1旅在赤峰作战。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与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合并为独立第2旅,冀晋(赵尔陆)纵队第3旅改为独立第3旅。 1946年5月中旬,为配合四平街保卫战,冀热辽独立旅在赤峰东南郊围歼了国军13军54师162团二千余人,即古山战斗。 1946年6月13日,冀热辽中央分局将热河省一分为二,在赤峰成立热辽区党委、行署和军区,辖热中、热辽两个专区及由热北专区改建的昭乌达盟,由胡锡奎任书记兼政委,杨雨民任行署主任,黄永胜任司令员;热河省以承德市为中心,下辖热西、热南两个专区和承德市,由黄火青任书记兼政委。 1946年7月,独立第1旅改称独立第16旅转隶热辽军区,独立第2、第3旅改称独立第13、第14旅隶属热河军区。 由于热河主力部队西调参加保卫张家口,1946年8月26日在郑洞国指挥下的第十三军大举进攻热河并于8月29日顺利占领承德市。组建承德工委,负责城市斗争,指派热河省政府奔赴热南的兴隆县,组织领导热南山区游击战争,并为适应斗争需要组建热南地委、专署、军分区。热河省政府机关撤往热南兴隆;9月13日分局和省委、省军区进驻赤峰。10月4日国军第九十三军占领赤峰。10月8日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军区、热河省政府等党政军机关和学校、医院、工厂等单位全部撤离赤峰,迁往林西。1946年10月11日晋察冀部队撤出张家口。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国军第十三军该占丰宁、隆化、围场、多伦、沽源;并从延庆县派出2个师北上占赤城;古北口方面的国军占领了滦平,又向丰宁的风山进发。张家口-热河战役遂告结束。在一九四六年十月根据情报,国民党十三军已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下属的一个团部占领了。西面张家口已被傅作义的部队占领。部分骑兵向张北进发, 1946年9月30日,冀热辽分局向中共中央及晋察冀中央局提议,撤销热河省委、热辽区委,保留热河省委名义,对冀东用分局名义领导,对热河各地委用分局及省委名义领导;撤销热河、热辽两军区。10月4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冀热辽分局的意见。此后,热河省委只保留名义,原热河境内的7个地(盟)委直接受冀热辽分局领导。这7个地(盟)委是:热西、热南、热东、热中、热辽地委、昭乌达盟委、乌丹警备区工委(第22地委)。1946年10月17日热辽行署合并于热河省政府,热河省政府自即日起在林西开始办公,领导全热河各级政府工作。10月23日,中央决定针对察哈尔省被分割为察北、察南,设立冀热察区党委,受冀热辽分局领导。至此,冀热辽分局下辖冀东区、冀热察区、热河省(实际由冀热辽分局、行署、军区兼)。军区司令员程子华、政委王国权在多伦作了紧急部署,派遣游击队返回敌占区坚持斗争。 1946年10月8日,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热河省政府等领导机关战略转移来林西县。中共林西县委迁至一区(繁荣乡)兰家大院,县政府迁至(繁荣乡)范家大院。 1946年10月,冀察热辽剿匪工作委员会和司令部成立,张苏任司令员,王逸伦任工委书记兼政委,调动5个骑兵团和1个步兵团,并在各军分区和县支队配合下,进行大规模剿匪。主要包括: 为了打击傅系的嚣张气焰,稳定后方,鼓舞冀热察区军民斗争信心,1946年11月9日独立第5旅对驻赵川堡的傅系“王牌团”第三十五军第101师第303团,伏击、诱敌、打援,全歼团部及两个营、团属骑兵连和炮兵连等共800余人,第101师副师长王迂民和龙关县县长贾子健阵亡,第303团团长常效伟、副团长宋树楹和政治主任马风章被俘,缴获了迫击炮、战马、电台等一大批军用物资。1946年11月25日,察北分区骑兵第二团配合独五旅第十五团二营及机炮连、宝源县大队,发动了平定堡战斗,歼灭“察北收编司令”杨永兴(杨锡壶)部,除杨本人在多伦漏网外,其手下的十几个头目、及四百余兵均被歼灭,连同城内的骑兵二纵队,共被歼灭1000余人,缴获轻机枪10挺,步枪700余支,战马三百余匹,对坚持地方工作,扭转察北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独立第13旅在赤峰保卫战后在兴隆休整,奉命执行开辟热西根据地的任务,11月经黑峪关、新城子、古北口向东宁地区挺进,在虎什哈突破敌阻击,11月底进入赤城西南邓家栅子。12月7日,39团奉命由邓家栅子出发,连续行军50余里,8日晚抵达崇礼(西湾子)。1946年12月9日发动对崇礼突袭。守军为保安副司令兼骑兵师师长石玉山率领惯匪出身的骑兵1200余及当地300余名老土匪编为县保安大队。独13旅主攻,独5旅在崇礼以西阻击张家口援敌;察北分区骑兵3团在崇礼西部堵击追歼可能溃逃之敌;崇礼县大队及各区游击队和民兵于崇礼东北,防御张北、宝昌援敌。察北骑兵第一、二团四个连位于草场沟以西占领阵地负责阻击张北来援之敌;赤城、龙关县大队破击平绥铁路牵制敌人。38团主攻失利,为了很快结束战斗,独立13旅旅长黄鹄显决定改派39团主攻。崇礼战斗全歼守军。晋察冀军区贺电:“冀热察部队一月以来打几个歼灭战,对坚持敌后创造了范例。”1946年12月19日,国军第十三军第89师与第三十五军第101师对察东地区大扫荡。冀热察军区在军事上“暂以游击战为主,分出主力一部去开辟地区,在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中,集中兵力歼敌一部,拔掉可以拔掉的敌据点。” 1946年11月20日下午,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在国际和平医院礼堂(林西县大营子天主教堂)召开大会,追悼在爱国自卫战争中殉难的烈士。程子华、赵毅敏、黄永胜、杨雨民等党政领导出席大会,并向烈士致哀。 1947年2月2日20时,独立第13旅37团攻打高丽营。39团负责警戒打援,第一营位于高丽营以东闫家店占领阵地准备打击顺义出援之敌;团指挥所带第二营位于高丽营以西大东流村占领阵地,准备打击小汤山、沙河、昌平来援之敌;第三营在大东流村西北三华里准备配合第二营包剿来援之敌。守军为第一〇三军2个连、三个壮丁队(还乡团)300余人。至3日13时战斗结束。只有小汤山出援一个连试探被打退。歼敌206人,跑掉100余人,攻克了高丽营。随后,独立13旅对平古线统军庄至石匣段全面破击,攻打密云县东智镇,在怀柔县大石峪总结庆功会。 1947年3月30日,冀热察军区独立第5旅上调冀热辽军区。 1947年3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由晋察冀中央局划出归东北局领导。1947年4月1日,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改为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冀热辽军区改为冀察热辽军区。冀察热辽军区机关兼热河军区机关。冀察热辽分局辖热河省委(由分局兼)、冀东区党委、冀热察区党委和13个地委、1个盟委、82个县委和29个旗委,总人口1600万,土地8000万亩。冀察热辽分局委员程子华、黄火青、肖克、罗瑞卿、李运昌、胡锡奎、赵毅敏、詹才芳、欧阳钦(时名杨清)、高自立、吴德、李楚离、云泽(即乌兰夫)。黄克诚、刘道生在1948年4月起被增补为分局委员,其中黄克诚接替程子华任分局书记。还设立冀察热辽行政委员会。 1947年4月2日~5月14日,中共冀察热辽分局第一次党代会在林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分局直属机关代表团(马载、谷云亭、李乐光等23人)、军区代表团(陈奇涵、黄永胜等33人)、热河省政府代表团(李子光、杨雨民、罗成德等28人)、冀东代表团(苏林燕、李中权等13人)、冀热察代表团(刘道生、牛树才等17人)、热东代表团(王国权、韦祖珍等13人)、热中代表团(王孝慈、黄志勇等21人)、热辽代表团(陈文标、谢镗忠等28人)、热北代表团(权星垣、谢志群等25人)、22地委代表团(邱会作等15人),共计10个代表团218人,代表全区23万党员与1 600万人口(其中解放区280万)。大会主席团13人:程子华、黄火青、李运昌、杨清、高自立、赵毅衡、李中权、陈奇涵、黄永胜、段苏权、李子光、马载、苏林燕。会议历时42天。会上程子华作《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李运昌作《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赵毅敏作《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高自立作《关于财经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年来形势的检讨与今后工作方针任务的决议》。会议历时42天,于5月14日闭幕。 4月15日,冀察热辽正式由晋察冀调归东北大区。会议之后,遵照中央及东北局要求,冀察热辽野战军与地方党政军工作分开。野战军由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政治部主任刘道生率领南下东进,随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胜利,冀察热辽地区也转入解放战争全面反攻。此时,冀察热辽战场国军23个团分散在31座城镇和10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主力第十三军2个主力师前去支援东北,导致热河兵力空虚。解放区拥有兴隆、青龙、建昌、乌丹、新惠、经棚、林西、林东、大板、天山、鲁北等11座县城,主力部队发展到10多万人,解放区人口1000万。 1947年3月为牵制傅作义西调,配合陕北作战,独立第13旅奉命攻打平定堡。平定堡守军为傅作义部步、骑各一个营,共600余人。独13旅决心在内蒙骑兵旅的配合下,采取远距离奔袭全歼该敌,以39团主攻,由西南向东北发展进攻,歼灭天主教堂守敌;38团为二梯队,首先歼西围子排哨,然后占领西围子和平定堡东山。37团第一营为旅预备队,37团主力位于西南十五华里处警戒独石口方向,负责打援。3月11日独13旅从怀柔县大石峪出发,8天行军700余里,4月8日凌晨2时抵达城外定位置,3时开始攻城。18时攻下天主堂。20时战斗结束。共歼敌458名,漏网突围100余人,缴战马100余匹,步枪180支,轻机枪6挺,冲锋枪2支,掷弹筒2具,电台2部,电话单机8部,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但39团伤亡大。 1947年5月1日,驻守凌源的东北保安第三支队司令韩梅村率部起义,拉开了反攻作战的序幕。1947年5月攻占了围场县,恢复了热西分区。6月6日收复赤峰。1947年6月17日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军机关从林西迁回赤峰。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冀察热辽部队转战热西、热中、热东地区,重创敌有生力量,收复了赤峰、围场、丰宁、宁城、建平、凌源等六县市,控制了锦承铁路中段400余里,使热中、热东、热西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7年5月16日参加冀察热辽分局第一次党代会的冀东代表团从林西出发启程返回,发生了著名的“柴胡栏子事件”。冀东区党代表团13人:代表团主任苏林燕(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副主任李中权(区委常委、冀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成员有王克如(冀东行署财政厅长)、朱乔生(冀东军区政治部秘书科长)、陈东(十二地委民运部长)、胡里光(十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田润芝(十三专署副专员)、张树先(十三地委宣传部长)、李守善(十四地委民运部长)、艾平(十四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平民(十五军分区副政委)、冀光(十五地委宣传部长)、张兆仁(十七专署专员),警卫班9人,通讯员和随行工作人员等,共72人。另外,冀东军区派出一支30余人的步兵警卫排,护送代表团赴林西。朱乔生带警卫排大部押运冀热辽军区拨给的弹药提前返回冀东,该排只留下1名副排长和5名战士。5月18日下午,代表团到达乌丹,22分区参谋长夏新明向分区骑兵三团政治处副主任穆根力交待了护送任务。5月19日,代表团从乌丹出发,走了几十里后住下。5月20日,在桥头指挥对赤峰警戒的二十二分区司令员吴烈安排代表团行进路线,并命令由指导员王庆虎带骑兵三团五连直接护送,穆根力负责护送总任务。黄昏时刻,到达赤西县境内的柴胡栏子村。 东北夏季攻势后,1947年8月冀察热辽独立第13、第16、第18旅组建东野八纵,司令员黄永胜(后为段苏权),政委刘道生/邱会作,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邱会作,副政治委员王逸群,参谋长黄鹄显。同时冀东军区的独立第10、第11、第9旅组建东野九纵,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冀察热辽军区陆续组建了独立第一、二、三、六、八师和骑兵第一师,蒙汉联军第四师,总兵力达20多万人,与之作战的国民党军为第十三、第四十九、第九十三军及地方保安部队十余万人。 东北秋季攻势中,冀察热辽部队在热河东部50天六战六捷,除锦州、绥中等孤立地点外全部获得解放。 1947年11月,冀察热辽分局决定辖境内的昭乌达盟、卓索图盟的各旗政权和县政权组成联合旗县政府,结束旗县分治。 1948年1月,国民党成立冀热辽边区司令部,范汉杰任司令官兼热河省主席(民政厅厅长于国祯代主席),总兵力增加到十五万人。 1948年2月,以冀热察军区机关为主、热辽军分区机关为辅成立东野十一纵机关。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司令员,杨春辅任政治部主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改编为十一纵的第31、第32、第33师。冀察热辽分局还组织了50个二线兵团。此时,野战部队与县支队己达30多万人。而在热河战场的中央军第十三、四十九、九十三军及杂碑部队不足10万人,且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被迫收缩在以承德市区为中心的由平泉、承德、隆化、滦平通往北平的公路沿线上,处于解放区包围之中。 1948年5月8日,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热河战役政治工作的指示》,指出解放军必胜的条件已经成熟。1948年5月11日,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率冀察热辽军区前指和第十一纵队,从朝阳地区出发,直指承德,首先打败自平泉逃向承德的第十三军第4师及所属第10、11两个团,收复三沟和六沟等据点,全面控制承德公路16处。1948年5月13日,第十一纵队第31师指挥第93团向承德以北六十里的象鼻子山发起进攻,打响解放承德外围第一战,歼灭第十三军第4师的1个工兵营。1948年5月24日,进攻隆化县城战斗打响,至5月26日凌晨3时,历经21小时战斗,守军除团长汤池带残部逃走,共计1600余人被歼,隆化解放。 龙华解放后,驻守承德的第十三军立即收缩外围守军: 至此,解放军共解放6座县城,歼敌7000多人,承德市区外围据点都已扫清。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华北第三兵团发动察绥战役;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在华北第二兵团指挥下,9月28日奔袭强攻赵川堡,独立27团(分区独立二团,原平北独立团)及赤城县支队进至双印堡(双印子村)一线,阻击来自宣化方向援军。歼灭守军及赤城、龙关二县流亡党政警共计1000余人,俘虏察东保安副司令于鸿儒和赤城县长杨炳彩,赤城、龙关两县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热河省省长孙渡、承德县县长陶士君和第十三军离承德赴北平。11月12日15时至13日拂晓,解放军先头部队、承德公保大队(南山部队)和承德工委干部陆续进入承德市区。11月15日,滦平解放。至此热河全境解放。11月16日,中共中央致电程子华、黄克诚及冀察热辽人民解放军:祝贺收复承德,解放热河省全境的大胜利。11月19日、21日,承德市政府和中共承德市委在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批准下相继成立。1948年11月20日,中央批准撤销冀察热辽分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冀察热辽办事处、冀察热辽军区,另组建热河、辽西两省党、政、军组织,直属东北局管辖;原冀察热辽行政区所属之热河地区,归热河省建制,冀东及冀察辽热两区所辖察哈尔、河北部分即划归华北人民政府。12月13日,冀察热辽分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冀察热辽办事处、冀察热辽军区正式撤销。1948年12月,以第20军分区机关组成热河军区机关,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12月25日,以第18军分区为基础,成立锦州军区。 1949年1月15日,冀热察与北岳两区合并为察哈尔省,相应的区党委、行署、军区合并为省委、省政府、察哈尔军区,驻张家口。杨耕田、牛树才为正副书记,张苏、李济寰为省政府政府主席,司令员王平,政委杨耕田(兼),副司令员詹大南、肖思明,副政委牛树才(兼)、苏启胜。原冀热察行政区的热河部分县份划归热河省,平古路以东划给冀东,其余归属察哈尔省。察哈尔省辖雁北(北岳第一)、平西(北岳第三,进驻良乡)、建屏(北岳第四)、易水(北岳第五)、察南(北岳第六)、察北、冀察(察东,迁驻南口,1949年4月19日撤销并入通县、察南两专区)等7个专区与张家口、宣化、大同等3个省辖市共54个县12 400个行政村,人口7 531 000。 1949年2月,东北军区决定,以热河军区所属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步兵第168师,归热河军区建制。钟辉琨任师长,邱仁华任政委。1950年1月,热河军区撤销,以热河军区机关和部分干部为基础,组建炮兵第4师;以热河军区直属机关留下的部分干部为基础,组成热河省军事部,直属东北军区和热河省委领导。 冀察热辽军区组织结构. 冀察热辽军区:
冀察热辽军区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