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宝瑜
严宝瑜(1923年9月12日—2020年7月1日),江苏江阴人,中国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音乐专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生平.
1923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文林镇河塘桥,先后就读于河塘桥小学、南菁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严宝瑜流亡上海,转道香港赴重庆投奔姑母,就读于合川国立第二中学。1942年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学习理论作曲。后通过选拔考试,赴云南为驻昆明美军做翻译,后期在龙云的参谋处做笔译工作。1944年秋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师从杨业治,加入“高声唱歌咏队”,担任副总干事。1945年3月,在校加入民主青年同盟,同年冬参加“一二·一”学生运动,为运动中的遇难烈士写下《送葬曲》。
1946年至1948年,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1949年还担任清华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教授、系副主任。1954年至1958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师从德国文学及音乐史家汉斯·迈耶。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
1983年至1984年,获歌德奖学金,在东德魏玛德国古典文学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1986年秋负责筹建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1988年至1990年,获聘西德巴伐利亚州拜罗伊特大学客座教授,开设中德比较文学课程。1988年11月16日,获东德政府高等和专科教育部颁发的“格林兄弟奖”,表彰其在研究和传播德语语言文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严宝瑜是继冯至之后荣获该奖的第2名中国籍学者。回国后,他将这些奖金全部捐给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曾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歌德协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素质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1991年11月离休,但仍坚持义务授课。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员客座教授。
2020年7月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
研究.
主要学术兴趣为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音乐,对歌德、席勒以及莱辛等名人有深入研究。严宝瑜也是中国音乐教育领域较早传播贝多芬音乐的学者之一。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