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赤山村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赤山村(#重定向 ;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cagˋ sanˊ cunˊ)位于台湾屏东县万峦乡东边,北与万金村接壤。居民以平埔原住民马卡道族为主。潘姓为赤山第一大姓,该姓占了全村六成的人口数。今仍有马卡道族祭典。 赤山在马卡道族的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恒春半岛的马卡道族居民分布多是由万金赤山迁移过去的,当地平埔原住民文化深受赤山村影响。 历史. 赤山,古称茄籐或粟山,前者系因赤山的平埔族先民多属于凤山八社茄籐社系统,约在乾隆年间:737经由社尾(位于屏东县崁顶乡园寮村)做再次迁徙来到此地,后人感念原乡,遂有此名:735;后者则是相传赤山盛产米谷,堆满仓埕,若一座「粟山」,而粟、赤台湾闽南语音近,后改作赤山:732;或说此地一部分先民来自于鲤鱼山赤山岩(位于万丹乡后-{庄村),而有此名。 在茄籐社先民移入此地之时,曾与排湾族Kabiyagan社(佳平)、Amawan社(旧万安)等社有过冲突:733。乾隆后期屯番制施行时,赤山万金为「放索大屯」之地点,常置兵丁员数多达四百名,接受除茄籐社以外之放索社、力力社、下淡水、上淡水社等社民移垦:84。同时期颁布的守隘政策,赤山属万巾庄-{隘:612。基于这些因素,赤山一直是屏东平原上最大的马卡道族部落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一部分村民再往南迁徙成新开-{庄:79,也有些更往南直到恒春半岛。赤山也是马卡道族移往东部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西元1850年代开始,不堪人口压力的平埔族,请排湾族人作为向导,越过后山在东部落脚,成为今日东部马卡道族的先民。 清代时期,赤山都处于番界线以东之地带:612。同治十三年(1874),在清廷「开山抚番」的政策之下,决定开凿南、中、北三条越岭山路到达后山,其中「赤山-卑南」道是全台湾抚番道路最早开通的一条,但在光绪年间受原住民的反抗而无法通行:61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1894)的记载也表明,在光绪年间,此处还设有番社义学。 行政上赤山本与万金一体,日治时期同称赤山-{庄,先属阿猴厅港东上里、再隶于高雄州屏东郡万峦庄,共有千余位的平埔原住民族居住:75。战后独立出万峦乡赤山村。 文化. 赤山服饰、风俗、堂号均深受附近汉族客家人的影响:105,村庄内多数姓潘,少数姓王:105。天主教在十九世纪中叶传入赤山,今日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为天主教友。村内的平埔原住民族群今分类为马卡道族,属放索社群。 传统祭仪. 日治时期以前,赤山与邻近的部落如万金、饷潭、粪箕湖等地正月十五会一起举办马卡道族趒戏(Ma-olau)的活动。根据戴炎辉《赤山地方的平埔族》所载,此传统节庆约莫在西元1920年代渐渐消失,该史料也指出,传统上在五月节,马卡道族青年也会举行俗称「走镖」的赛跑活动。 赤山的平埔族每年以农历初三为期,会回到原居地社尾进行祭祖活动,当地有一祖庙,族人会回到此进行跳舞、吟唱及祭祀活动:732,同时邻近的平埔族部落也会参加:168。今日此祭祀活动尚存,不过已改作与老埤等部落进行跳戏时相同的农历十月十五日:169。 随著社会文化的变迁,马卡道族传统的阿姆姆(或称老祖)信仰已经式微,今日赤山非天主教友的族人以奉祀妈祖的慈济宫为信仰中心,而趒戏的祭仪过程已经与汉文化祭祀活动融合,体现在年尾戏里面:103。 潘仙英传说. 据说赤山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曾有一名汉人武将潘仙英,为台湾南路番屯千总,官至五品,掌管放索大屯、塔楼小屯及新港小屯:108。因对地方贡献良多,尤其抵御了东方排湾族的侵扰:108,赤山的马卡道族人纷纷以潘为姓:108。潘仙英死后葬于赤山,墓今已不存,仍有后裔住在赤山村内。 梅魁. 「梅魁」为高屏地区的特有文化,赤山地区的梅魁古厝仍存有两间(原有七间,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潘谦铭推论来源可能为因潘仙英的影响,该家户为官员所封;或者是女儿嫁予当地的驻兵官员而来:107。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梅魁象征多子多孙、源远流长的含意,并且与大户人家的赘婚、养子、嫁妆等因素有关:190。而平埔原住民部落的梅魁古厝的数量较多,则显示了马卡道族从母系文化过渡到汉人父系社会,产生了较多的赘婚、养子等社会现象。
赤山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