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玉环碉楼
玉环碉楼是一组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玉环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是一组位于玉环临近乐清湾的芦浦、楚门、海山沿海各地的碉楼。玉环碉楼群建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这一时期沿海盗匪猖獗,周边百姓经常受到侵扰,当地一些家族及村建起碉楼防御盗匪。目前,玉环境内现存民国时期碉楼12座,其中保存较好的碉楼有9座。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玉环地处海岛,地理位置偏僻。据《纪恩诗》摩崖石刻的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倭寇扰边,玉环全境陆续被迁弃;后于1728年建置玉环厅,玉环始有独立建制。玉环厅首任同知为张坦熊,他招来邻近各县居民、游民五万余人,垦地六七万亩。经过两百年的发展,玉环农村地区出现贫富差距。而在冷兵器年代终结后,火器的使用逐渐广泛,盗匪对子弹等的使用对民众特别是富绅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到了民国年代,沿海匪患猖獗,民众尤其是富绅出于自卫,修建了这种堡垒式的建筑物。从目前保存较完好的9座碉楼分析,可发现这些碉楼有几个共同点:大多由常受盗匪困扰的当地富绅建造(西跳碉楼除外);墙体用条石块垒砌,厚度超过0.4米,足以抵挡子弹;外部射孔由小到大;内部用木结构楼板,集守护与居住为一体;碉楼内与民居楼层相同,内设机动梯等。由于玉环居民由来自内地各个方向的移民组成,碉楼形式也在开放的环境中演进,不断有外来文化的加入,西方建筑文化和“人面”特色被逐步加入玉环碉楼中。 人面样式. 人面样式碉楼是玉环碉楼的一大特色,是从普通碉楼演变而来的一个分支。有这种样式的玉环碉楼包括隔岭潘氏碉楼、陈凤祥碉楼、西岙陈氏碉楼三座,其中以潘氏碉楼为代表。潘氏碉楼的每一墙面上均装有鸭蛋形的两只眼睛,下有烟盒形、表面平整、厚4至5厘米的鼻子,鼻子下面有一只小拱券形的嘴巴。它们看起来是起装饰作用,其实是用于射击敌人的枪眼。普通碉楼在防御方面设计了各种射击孔和瞭望口,但它们大致处于水平方向,无法实现近距离区域防御,也无法解除外墙四周的危险。而烟盒形的鼻子由室内向外部凸出,宽度为40厘米左右,可容纳一个人俯身向下观察或射击。类似的枪眼,在碉楼各墙体及三个器官造型中均有分布。而玉环一带的碉楼多为三层,该构造恰好处在中心位置,与人脸上鼻子的位置接近,若从外面观察,就成了鼻子的造型。“鼻子”是人面碉楼的关键元素。这一设计理念被广泛认为来自广东的开平碉楼。 价值及保护. 玉环碉楼是民国时期的历史产物,呈现出当时的建筑风格,也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艺术形式上,碉楼既采用海岛传统建筑形式,也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历史价值上,它们是特殊时期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近代玉环及乐清湾沿海地带的历史、人文等具有参考价值。 环乐清湾一带的碉楼过去很少受到地方文物部门的关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乡土建筑受到特别关注,在这次普查中也发现了许多碉楼。但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许多碉楼已经不复存在。2011年1月7日,玉环碉楼与温岭市的温岭碉楼、乐清市的乐清碉楼一起,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玉环当地曾举办图片展,向市民展示和介绍玉环碉楼的现状与构成。
玉环碉楼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