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纪年
岁星纪年是中国古代曾经使用的一种纪年表示法。古代中国人观测到岁星(木星)大约每12年运行一周天,于是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就用岁在某某次/辰当作某一年岁的标志,主要目的是占验吉凶。这种纪年法,把天赤道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星次,岁星每年行一星次,十二星次的名称分别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岁星运行方向自西向东,正与周天十二辰自东向西的分配相反。
由于岁星实际运行为11.86年一周天,因而每过85.7年,岁星实际所在星次比人们推演出来的星次提前一次,称为「超次」或「超辰」。西汉末年的刘歆发现超次问题,但他提出岁星「百四十四岁一超次」,与实际天象不相符。不过,超次问题提出后未引发重视。
西汉太初改历对岁阴(太岁)的概念和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岁阴是人为设置一个假想的天体太岁,顺周天十二辰运行。太岁运行轨道与岁星相同而方向相反,整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原本岁阴是用岁星与日同次之法来定义,此后又不再跟随岁星超次而变动,形成稳定不变的连续循环序列,成为岁阴纪年法的基础,天文观测的星岁体系实际上遭到废弃(天文观测的岁星会有超次现象)。后来因此形成了干支纪年。
从岁星所在位置能推算太岁所在之辰,两者的运行方向相逆。例如岁星在星纪(丑),太岁就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如果用太岁纪年,则岁名摄提格,如果用岁星纪年,岁名赤奋若。下一年岁星会在玄枵(子),太岁会在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如果用太岁纪年,岁名单阏,如果用岁星纪年,岁名困敦,其余以此类推。
战国时期是用岁星所在定岁名。至汉朝,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多用岁星所在定岁名,之后大多以太岁所在定岁名。汉武帝推行太初改历,让太岁不再响应岁星超次,奠定了太岁纪年法的基础。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