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真如 (佛教)
真如(;)或实如(),又译为如实、如如、本无、如,佛教术语,一般被解释为法的本性,即法的真实本质,也就是法的真实自性。 字源. 梵语「-- 」与巴利语「-- 」皆源自副词「-- 」("-{tathā"),意为这样地、如此地、如是地,再加上抽象名词语尾「-- 」("-{tā")之后而来,用来表示「如此如此地呈现」、「如是呈现的状况」,是让事物(法)如同它存在一般的存在、成为它成为的那个性质,也就是事物的真实本质。释迦牟尼住世时,经常自称「如来」(),也是来自这个字根。汉译佛经时,为了要正确地表示宇宙真实名相的真情实意,只能用「如」或「如如」来形容,意即「就是那样子」的意思。 梵语「-- 」可见于现存的《金刚经》梵文本中,译为「真实真如」或「实性真如」,义即《解深密经》七真如中的「实相真如」,如来是无虚妄颠倒的诸法实性的异名。其中的「-- 」("-{bhūta")源自动词「-- 」("-{bhū")的过去分词,意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为,可以被引申为存在、本质、此在、存有()、真实、众生、元素、万物、神明等。汉译为实、真实。在表示实性的「如」前,加入表示无虚妄颠倒的修饰词「真」,合为「真如」,表达了「这如是呈现的性质」,是比起事物表象存在,还要真实的内在存在。 译名. 佛教的理念认为,众生的根器不同,而现实中佛教名相又深奥难通,因而,在翻译家思维、运用佛教语言、表达佛教名相、令众生接受佛教理念的过程中,难免对概念名称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其位。 在东晋之前的早期汉传佛教佛经译籍将「真如」译为「本无」,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受道家老子思想的用词影响,以格义方式汉译而成。当时甚至曾出现「本无宗」。鸠摩罗什译师翻为「如」,求那跋陀罗译为「如如」,为直译。菩提流支与玄奘译为「真如」,为直译与意译混合。在玄奘之后,多译为真如。 同义与近义词. 佛教中,真如被用来表示诸法的真实相貌,因为各宗派在教义上,对“真如”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因此“法性”、“实际”、“实相”、“真实”、“实性”、“法界”、 “法身”、“真性”都经常被当成真如的同义词,来代换使用。 依各宗派宗义,真如也被等同于一些特定术语,中观学派将真如等同于“空性”;如来藏学派将真如等同于“如来藏”、“佛性”等。 天台宗归纳《法华经》,提出十如是。 理论概述. 在分别说部宗义、龙树《大智度论》和唯识学派五位百法等中,“如”即“真如”属无为法。 阿含经本源. 释迦牟尼佛教导多闻圣弟子正知善见缘起缘生法,透过真实正观,色法等五蕴,为无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真实智生,最终解脱。真实正观诸法真实的法性,因难以用语言表示,又以“如”、“如实”、“法如”、“法尔”等来形容它。 部派佛教理论. 部派佛教时期,对于实如观察的结果,起了种种学说。在说一切有部所诵持的《杂阿含经》中,因缘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缘生法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随顺缘起」;而此经的《相应部》和《法蕴论》版本则为缘起是「依此有彼有、法住法界」而缘生法是「无常、有为、所造作」法。《大毘婆沙论》将依据此段论述而认为“缘起是无为”者批判为分别论者。 《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记载化地部的本宗同义有:「无为法有九种:一、思择灭,二、非思择灭,三、虚空,四、无我,五、善如,六、恶如,七、无记如。八、道如。九、缘生如。」 南传《论事》注释者觉音记载,北道派主张诸法的如性,即自性,属无为法。学者据此认为在佛教部派中,北道派是最早提出真如学说的学派。 大乘佛教理论. “真如”的最早理论详述见于《解深密经》,有七真如: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玄奘所翻译的“了别真如”也有译为“心真如”。 在《瑜伽师地论》中“真如”是转依的所缘,而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 《宝性论》称如来藏为有垢真如,佛的法身为无垢真如。
真如 (佛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