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纪录片)
《河西走廊》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正片共10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此外还包含两集综述《致敬河西走廊》。纪录片于2015年3月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凤凰网同步播出,凤凰网上线7天流量突破2000万,超过了《舌尖上的中国2》同期的流量。
制作.
策划.
《河西走廊》的精神核心为“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方面展现河西走廊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多年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地位,也与2013年中国官方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契合。本纪录片的导演赵启晨希望能拍摄一个他曾未触及的一个领域,即“河西走廊”,他同时也说道他“希望《河西走廊》这个创作模式能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模板”。制作人李东珅也有拍摄河西走廊这一纪录片的想法。在后来他直言表示拍摄是因为“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这一精神核心的缘故,而并非扬名声显。
制作手法.
与中国大陆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河西走廊》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编导采用电影化的手法,在每一集中采用对应时期代表性的故事再现历史。为了拍摄该片,制作团队在中国10个影视基地共拍摄230场情景再现,动用近千名群众演员,情景再现篇幅达到全片的60%,而其他纪录片中常见的对专家学者的采访则不在该片中出现。而在此之前,由敦煌研究院教授沙武田担任学术统筹,二十多名相关学者为该片制作了43万字的学术资料,此后制作团队再根据这些资料确定每集用于展示的故事。据制作人李东珅称,这个过程长达一年。
风光摄影.
《河西走廊》片中的风光取景由总导演赵启辰、总撰稿邓建永和学术顾问沙武田一道采风获得。曾经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美丽中国》摄影师并两次获得艾美奖的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Brian McDairmant)担任了《河西走廊》的摄影指导。布莱恩带领团队于2013年5月在河西走廊进行春季空镜拍摄。此外,片中包含一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镜头,这些镜头由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Cory Brown)拍摄,摄于2013年夏季。
配乐.
《河西走廊》的主题音乐是《河西走廊之梦》,由希腊音乐家雅尼创作。主题旋律由杜读管演奏,该乐器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河西走廊》配乐声效风格与实现方式上与其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做到了一致,徐鲤的音乐团队尽可能地在拟音棚中实录。
在接受了《河西走廊》制作公司邀请为其配乐前,雅尼已经有4年没有创作乐曲。趁此机会,他打算将他在这几年积累的创作元素和创作灵感运用其中,这也是雅尼首次为纪录片配乐。但雅尼的第一稿音乐被团队提议“仍有提升空间”而进行了二度创作。雅尼的第二次创作的音乐已接近于《河西走廊之梦》。其中,雅尼起初采用了接近于中国民族乐器的乐器,在主创团队的建议下雅尼最终选用了具有亚洲西部风情又十分古老的杜读管,并最终获得了团队的肯定。
作为音乐总监的徐鲤及其团队则负责《河西走廊》每一集、不同场景的所有音乐,这一创作持续一年多的时间,期间他曾与团队沿着河西走廊采风。徐鲤表示“西域音乐不仅限于胡琴”,他选择了用国际视野创作音乐,他提取西域乐器的部分元素融入到西方乐器以及中国其他民族乐器中来增添包容性。同时徐鲤在制作音乐时也随着讲述角度的变化而以不同视角介入不同的变化了视角的音乐,使之更富特色。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