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瓦霍战龙属
纳瓦霍战龙属(属名 : --
,发音,意为「纳瓦霍人的战士」)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北美洲的一属驰龙科兽脚类恐龙。化石残骸是在新墨西哥州发现的,年代为马斯特里赫特阶。
发现和命名.
2008年,罗伯特·沙利文(Robert M. Sullivan) 、史蒂文·贾辛斯基(Steven E. Jasinski)和詹姆斯·尼卡斯(James Nikas)首次在中发现了这具正模标本的残骸。沙利文和贾辛斯基在2009年收集了更多化石材料。2011年,科学文献报道了这一发现。贾辛斯基在2015年和2016年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
这些遗骸被认为是属于一个新的分类群,这个分类群是由贾辛斯基(Steven E. Jasinski)、沙利文(Robert M. Sullivan)和在2020年才命名和描述的。它被命名为西南纳瓦霍战龙("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属名来源于"Diné"(纳瓦霍语中指纳瓦霍族人)和"bellator"(拉丁语中意为战士)。种名来源于希腊语"noto~"(νότος)表示南部或南方,"hesperis"(Ἑσπερίς),意思是西部,组合在一起是“西南”,指化石发现地点,美国的西南部。
叙述.
纳瓦霍战龙长约2.5-3米(8.2-9.8英尺),体重约为25至40公斤(55至88磅)。独特的骨骼特征表明,它的手和脚的弯曲度比普通驰龙类动物更大,手部爪关节的握力更紧,尾端的活动范围更大。这些可能有助于提高敏捷性和捕食能力。此外,尺骨上的羽茎瘤表明它是有羽毛的,就像所有的驰龙类一样。
分类学.
系统发育分析将纳瓦霍战龙归入伶盗龙亚科。它的存在,连同冥河盗龙和达科他盗龙的出现,表明到白垩纪末期,驰龙类仍在多样化。第二个北美洲的伶盗龙亚科的出现表明,在坎帕阶-马斯特里赫特阶的扩散事件之后,这些分类群在北美洲发生了变化。以下是作者列出的系统发育树:
古生物学.
纳瓦霍战龙正模标本右手的一只爪子上有一道凿痕,其尺寸与是某种大小相似的兽脚类动物的爪子一致,可能是另一只纳瓦霍战龙造成的。化石并没有显示出治愈的迹象,这表明这次受伤发生在它的死亡时间附近。标本中还有一根断裂并重新愈合的肋骨。
古生态学.
纳瓦霍战龙是拉腊米迪亚南部动物群的一部分,那里当时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泛滥平原,布满了湿地和沼泽的裸子植物林。它生活在大型恐龙之中,如角龙类(魅惑角龙和牛角龙)、鸭嘴龙类(埃德蒙顿龙和小贵族龙)、两种甲龙类(包括结节龙科的雕齿甲龙)和泰坦巨龙类的阿拉摩龙;生态系统中较小的食草动物和杂食性恐龙尚未从任何遗骸中发现,可能包括像奇异龙这样的鸟脚类和像厚头龙这样的厚头龙类。该地层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是翼龙目神龙翼龙科的风神翼龙和霸王龙。驰龙类的存在表明,它们是活跃的捕食者,即使在大型霸王龙的存在下,它们也有离散的生态位。与纳瓦霍战龙共存的其他兽脚类动物有近颌龙科的奥哈盗龙、似鸟龙类和伤齿龙类,以及分类位置不确定的理查德伊斯特斯龙。同时,该地层中至少有8种哺乳动物遗骸,如阿法齿负鼠、、和,5种(可能有7种)海龟的遗骸(Aspideretoides、、、、,可能还有Adocus和)和4种鱼类遗骸(包括Myledaphus、,可能还有雀鳝)所有这些动物都可以推断为纳瓦霍战龙的常见猎物。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