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高大全
高大全是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一种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理论,常与“三突出”、“红光亮”共同使用,意为小说、绘画、电影与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需要形象高大而且完美无缺。 历史. 高大全理论的产生与江青、姚文元以及时任文化部长于会泳有密切关系,后来成为文革时期的文艺指导原则之一;文革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以及样板戏都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高大全理论源自以毛泽东为题的作品,该理论要求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要是形象高大、没有缺点的完人;如电影《金光大道》中的主角“高大泉”(为“高大全”的谐音)就是一例。另外被认为体现此思想的作品有雕塑《农奴愤》、样板戏《沙家浜》以至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等。 文革结束后,高大全理论受到批判,文学艺术作品也开始脱离高大全理论的影响;例如70年代后期出现「伤痕美术」现象,为对文革时代及社会现实的揭示及反思。 同时期台湾因处于戒严时期,部分战争题材的电影也存在与高大全相似的明显人为修造痕迹。 评论. 段善策在《破晓将至:中国电影研究》中评论道,高大全、“近大亮”的主人公以及与高大全对应的反面人物“远小黑”,造成了人物描绘的扁平化、单一化。高建平指出,在文革时期的政治高压下,许多文学作品受高大全理论的影响,令刻画出的人物虚假、单薄。 另一方面,刘润为的评论认为文革后部分文艺作品为避免高大全的模式,出现了刻意“躲避崇高”,过度赞扬“游戏人间”的生活方式或夸大人性丑恶面的倾向。法律学者郝铁川曾流露出对高大全创作模式的怀念。
高大全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