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免费为您秀产品
香港围村
香港的围村()多设在新界,主要分为两大类:「本地围」与「客家围」。「本地围」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围」是指客家人村落。明朝时沿海寇患频繁,居民为求自保,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用以抗盗,当时粉岭龙跃头的老围便是香港最早的围村。清朝初年,厉行「迁海令」以绝接济在台湾反清的郑成功,沿海空虚而沦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后,本地人获准迁回旧地,而在这时期,客家人也开始从内地的山区迁入香港,他们进入原属围头原居民之地定居,围头与客家双方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之土地的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土的一方指围头人,而客的一方指客家人。 「本地围」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个家庭有独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墙环绕。墙基采用大麻石巩固,而墙身用青砖砌成,四边的胸墙开有枪孔。围内建筑整齐,有明显的中轴线,神厅设于末端。门外挖掘护城壕沟,围门是连环铁门或木条横栅门。 乾隆嘉庆期间,客家居民迁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邻建立新村定居,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围龙屋型制,建造「围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卫。 「客家围」形制是主要由多间房屋组成的围屋群,房屋墙身特厚而窗户特小,部分横屋的墙壁组成围村的墙壁,围屋四角设有炮楼(又名围斗或瞭望台) 著名围村. 香港大多数围村都设在新界,多集中于元朗(包括屏山、厦村、十八乡及新田等)、锦田(包括锦田及八乡)、粉岭上水(包括大埔、粉岭、上水、沙头角及打鼓岭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湾及屯门),曾为「新界五大氏族」——邓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围村调查报告》(萧国健、沈思、叶庆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调查的131条村庄中,有「围」名者共71,可考之有围门者凡84,有围墙者凡57,其围墙四角建有更楼者凡21。 吉庆围. 吉庆围是香港一个著名的围头围村,位于元朗锦田锦田公路侧,与永隆围、泰康围、南围、北围和新围合称「锦田六围」。 吉庆围呈长方形,占地45亩(长约100公尺,宽约90公尺),设计整齐、对称,是典型的围村建筑。邓氏远祖邓符协早于北宋时来此定居,后来族人邓伯经与另外两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建筑围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历史。这里住有400个邓氏后人。 此村初无围墙,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于地处濒海,为防寇盗,邓珠彦和邓直见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砖围墙。墙基用石筑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围墙四角,均筑砲楼,并加连环铁闸。围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护河围绕,是1662年至1721年间加建的,后来被填平,现时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数米宽的河面。吉庆围只有一个出入口,门口外有一块记载邓氏历史的铜牌。围村内设有一座小庙,供奉15位神祇。 吉庆围曾是锦田居民的抗英据点,参见铁门事件。 时至今日,吉庆围仍被18英尺厚的城墙包围,但随著城市发展,已大为失色。围墙内的旧屋大多改建成西班牙别墅,尤如空壳。 曾大屋. 曾大屋,又称「曾氏大屋」、旧称「山下围」或「山厦围」,位于沙田博康邨旁边,邻近狮子山隧道,是区内保存得最好的围村之一,亦是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贯万于1848年建造。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湾河经营石矿场,并在筲箕湾开设三利石厂,后来致了富,便在沙田兴建围村供族人居住。二、曾贯万是五品官,相传有一班海盗把渔获交予他保管,他在渔获下面发现大量银币,而海盗又一去不回,遂用之兴建建宅。 曾大屋呈长方形,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尺,采用了曾氏的东北五华老家的建筑风格──堡垒式的格局,围墙采用了花岗石、青砖和精选的木材,而四角均筑有镬耳型的三层高碉堡,碉堡上有枪孔和瞭望台。庭院内还有两口井。曾大屋的建筑充满官家气派,将防御和抗敌的因素集于一身,与新界的其他围村迥然不同。 围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收容逃难人士,所以被尊称为「曾大屋」。 上水围. 上水围位于上水上水乡内,建于1646年。围村结构严谨,仍然保留原有的护河,是乡郊各个聚居地之中的极少数。上水围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远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从福建南下,立籍于此。 乡内的廖万石堂,建于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规模的围头宗祠之一,建造讲究,陈列大量珍贵文物,1985年获列为法定古迹。 上水围每60年才庆祝太平清醮,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举行。 粉岭围. 粉岭围位于粉岭,由彭氏家族兴建,至今已逾700年历史。粉岭围以别致的池塘和特别的布局闻名,大砲、城楼和风水鱼塘也别具特色,是香港少数能够保留古色古香的围村。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间),彭氏家族从潮州揭阳县迁居 扺港,并在此定居。围村、风水鱼塘和古砲,均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粉岭围还近建有思德书室和彭氏宗祠,建筑古雅,重修后仍保留清代建筑的风格,保留的文物甚为丰富。 粉岭围有彭氏分支到蕉径。 衙前围村. 衙前围村位于九龙新蒲岗东光道,东头村侧,是九龙其中一条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区内仅存且风貌不变的围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庙。 衙前围村建于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余年,是吴、陈、李三姓自中原南来定居的地方。围村曾建有瞭望台、护河和吊桥等。护河在日治时期被填平,吊桥亦已不复存在。村内曾装有两具大炮,保卫族人,后来被埋藏于村口附近。 衙前围村内的古迹主要有天后庙及吴氏宗庙。村内每年会举行斋醮,往往会10年庆祝太平清醮,持续数天。该村的太平清醮始于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举行。 现时,发展商长江实业拥有衙前围村的八成业权。长实早于1982年开展围村的收购行动,1993年土地发展公司(市区重建局前身)宣布将该村纳入重建项目,2006年1月与村民达成保留古迹的协议。 外部连结.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香港围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