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舒巷城
舒巷城(1921年9月12日—1999年4月15日),原名王深泉,祖籍广东惠阳县。香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作家。 生平. 1921年9月12日生于香港,是家中长子。父亲是商人,在筲箕湾开了一家「士多」(小杂货店),为某牌子的汽水做该区的总代理。每日来往店中各色人等的人事悲欢,为舒巷城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素材。 他在香港西湾河、筲箕湾一带长大和受教育。七岁进私塾读了一段日子,继而在兆荣汉文学校肄业。读了几年小学后,考取到当年官立英校特设的奖学金,于是先后就读上环的育才书社(Ellis Kadoorie School)及教会办的华仁书院。 舒巷城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全家都喜欢「大戏」(粤剧),从小他就跟父母在香港看粤剧名伶的演出。念中学时,曾参加音乐社的粤曲训练班,学「工尺谱」、「叮板」,学用椰胡拉《八板头》,作曲填词唱念做,无一不吸引他。除了粤剧,他还喜欢画画,他少年时经常在天台上远眺街道,画素描速写。 但令他一往情深的还是文学艺术。当他还在中学就读的时候,战前在广州研读戏剧、战时在奔波中热心于搞话剧的叔叔(即他父亲的三弟),就特地把一些中国话剧剧本寄到香港给他。贯穿在戏剧里的那些人情世故,爱与恨的纠缠,深深打动了他,燃起他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在抗日战争期间就读英文书院时,受了朋友及南来作家的影响,开始投稿。在创作生涯的初期,他用「王烙」的笔名发表诗作,与友人出版了一本名为《三人集》的诗集,已散佚。他的一辑名为《墙头草》,其中有社会讽刺诗,也有宣传抗战的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翌年他离开沦陷的香港赴桂林,在印刷厂做过校对等工作。在书店朋友的鼓励下,他化了数月工夫把一部并非畅销但风格独特的英国小说《望海楼》(The Sea Tower)翻译成十八万字的中文版,后来译稿在战乱中失去了。 1944年秋,湘桂大撤退,他成了难民。其后与一位偶遇的青年朋友结伴,徒步穿州过省,从宜山到贵阳,每天身负行囊、晓行夜宿,途中暂停时替人家摆卖故衣筹路费,辗转到了昆明才找到工作,在美军(盟军)机构中任文员,也当译员。战后数年仍天南地北,先后在越南、台湾、上海、东北、北平(北京)、南京等地工作,直至1948年底返港与家人团聚。 回到香港后,他先后任职于洋行或商行、建筑公司、教育机构等,业余从事写作,以不同笔名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新诗等作品,并结集出版。其中短篇小说《鲤鱼门的雾》一文更被人全文抄袭两次,在征文比赛中得奖,传为美谈。 五十年代初他曾以「秦西宁」的笔名,在《新晚报》副刊、梁羽生(陈文统)主编的《天方夜谈》版《都市场景》专栏中,及其它报刊上发表两千字的现实短篇小说,以马克.吐温(Mark Twain)式的幽默手法描绘都市中的小人物。那时每月最多写七篇,很多都受编辑和读者的欢迎。 舒巷城日间在写字楼工作,一来不想让老板知道自己业余写作,二来也不想在同事之间暴露了「作家」的身分,为深入生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带来不便,因此使用了多个笔名发表作品。舒巷城喜欢接触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积累生活素材。他脍炙人口小说(例如《太阳下山了》和《鲤鱼门的雾》)及都市诗完全来自土生土长的舒巷城对香港的真实体验。 1971年,在《七十年代》月刊上以笔名「邱江海」发表连载小说《艰苦的行程》,记述湘桂大撤退时颠沛流离的生活。 1977年9月,舒巷城获五个月停薪留职长假,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之邀,赴美参加文学活动,为期四个月。1978年1月,至纽约、华盛顿、三藩市、西雅图、东京等地观光、访友,并作街头速写画多幅,返港后交刊物发表。 1980年至1999年初,应青年时代好友、经济学教授张五常之邀,为其文章作修改。 1988年4月1日至1991年4月14日,舒巷城在香港商报副刊《谈风》以「尤加多」的笔名写作,专栏名叫《无拘界》,是不限题材的意思。 1999年4月15日下午,舒巷城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78岁。 2014年6月,商务印书馆尖沙咀图书中心举行「舒巷城逝世十五周年手稿展」,并于6月21日主办【细说舒巷城】座谈会,邀请王陈月明女士(舒巷城夫人)讲述舒巷城生前的点点滴滴。 笔名. 除了最广为人认知的「舒巷城」,他众多笔名计有秦西宁、邱江海、舒文朗、王思畅、 向于回、于燕泥、陆思鱼、石流金、尤加多、 方维、秦可 、秦城洛、秦楚深、香港仔、方永等。 「秦」是一个他很喜欢的字,「西」代表西湾河,「宁」代表太宁街,一个读起来颇雅致的笔名,寄托他眷恋故土的深情。后来的作品多以「舒巷城」的笔名发表,因为喜欢「舒」字,又隐含「舍」、「予」的意思,「巷」和「城」又都是人居住的地方。 作品. 舒巷城的著作甚丰,以不同笔名发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新诗、文学名著改写本等。他的好友、经济学教授张五常在1999年于香港成立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Arcadia Press),陆续出版舒巷城的著作。 鲤鱼门的雾. 《鲤鱼门的雾》是舒巷城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写于一九五〇年,一九五一以笔名「秦可」在杂志《天底下》六十二期文艺创作版发表。此作多次被抄袭,其中两次是征文比赛,皆得冠军。一九九五年香港电台电视部将《鲤鱼门的雾》拍成短片,在《写意空间》节目中播放。浪人剧团将《鲤鱼门的雾》改编为话剧,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一四年间先后在香港、北京和深圳演出。 轶事. 1970年出版的《回声集》收录的一首诗〈赛马日〉成为2003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试卷四甲部「个人短讲」考试的题材。由于该试卷已于2014年被取消,令这首诗成为唯一一首出现在该试卷的文学作品。
舒巷城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