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泉械斗
漳泉械斗(闽南语:泉漳斗 Tsuân-tsiong-tàu)是发生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的台湾(台湾清治时期),来自福建的两大族群(泉州人与漳州人)间的武装冲突,是台湾分类械斗的一部分。
台湾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偏漳州话腔调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南部则为泉漳移民混合区。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
清代官员李逢时(1829-1876,字泰阶,噶玛兰厅人)于1860年代,特作七言乐府诗〈漳泉械斗歌〉,表达对台湾历来许久漳泉火拚现象的感慨:「漳人不服泉州驴,泉人不服漳州猪。终日纷纷列械斗,田园庐舍相侵渔。台湾自昔称乐土,漳人泉人久安处。迩来强悍风气殊,更望何人固吾圉。宁长敬,林国芳,挟富挟贵无王章。艋川摇动鲸鲵窜,虫沙猿鹤罹奇殃。我闻干豆有古寺,土人于此验灾异。今年铁树又开花,械斗从中有天意。天意冥冥不可解,红羊换劫总堪骇。杀人如草死如眠,骷髅屯积血飘洒。君不见,漳人泉人鹬蚌持,粤人竟得渔人利,漳人是猪泉亦猪。又不见,长敬国芳号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驴漳亦驴。」
大致来说,在台湾中部各县市为例,泉州裔台湾人大多分布在海线各乡镇,使用「海口腔」台湾闽南语(偏泉腔),以鹿港腔为代表;漳州裔台湾人大多分布在山线各乡镇,使用「内埔腔」台湾闽南语(偏漳腔)。在台南市、高雄市一带,原先漳泉两裔也是呈山线、海线分布,但如今口音已混合成「混合腔」(声调偏漳的漳、泉混合腔)。在大台北地区,则台北市内较多泉州裔闽南人,板桥、中和一带则较多漳州裔闽南人,所以有「隔条景美溪,口音就不同」之说法。所以台北漳泉双方械斗时也往往以景美溪为天然界线和战场。
又在基隆东北角宜兰地区的漳泉双方分布情形的话,大致上是基隆老市区(以狮球岭为界)、瑞芳沿海(瑞滨)、贡寮、到整个兰阳平原,是漳州人的地盘,尤其兰阳平原上的宜兰腔,就是很道地的漳州话府城腔闽南语;而瑞芳市区到九份、暖暖、七堵、到汐止,则是泉州人的地盘(即清朝称瑞芳九份到汐止一带的石碇堡地区。)又因为泉州人往往信仰清水祖师、保仪大夫(尪公)等,而基隆老市区的漳州人并不信仰,所以基隆一带以往有尪公无过岭(狮球岭)的说法。但现在百余年来的泉漳文化逐渐融合,现在基隆老市区也可见到尪公庙,譬如崇右影艺科技大学就是位于基隆老市区,但该校对面的济安宫,则是属于尪公庙,该庙是台湾光复后才设立的。所以当年基隆东北角地区漳泉械斗时,也往往以“狮球岭——月眉山”一带山脉为天然界线和战场。
械斗形成原因.
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关书目.
1. 林伟盛著,《罗汉脚-清代台湾社会与分类械斗》,北市:自立晚报,1993。
相关文学.
纸本小说
李乔著,《咒之环》、《散灵堂传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际网路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