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
扫墓,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扫环境、祭拜与敬礼,闽南人称扫墓(--
)、挂纸(--
)、探墓厝(--
),如有携带三牲等供品,才称作「培墓」(--
)。客家人则呼为挂纸(--
)、福州民系云为硩纸或轧纸(--
,dák为压之意)、广东人言为拜山(--
)、行青(--
)。扫墓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及其环境的祭祖活动,用意在慎终追远、思念祖先,同时亦能联络族人,有子孙团聚的意味。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祭祖,部份地区亦有在春节、元宵、春分、上巳(小清明)、秋分、重阳和冬至扫墓者。
华人扫墓时间.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与重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古时都有可能是扫墓佳辰,尤其寒食节更是扫墓、祭祖、踏青、出游的好日子。不过时至今日,现代人大多仅于清明节时,会至祖先墓地进行清理、除草。虽然无法知道寒食节在甚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但从唐代多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看,至少在唐时,中原人士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
闽南人.
日期.
闽南人并不一定要在哪一个日子扫墓,因为要集合宗族亲戚共赴祭扫,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上巳)前后半个月内,都是正常情况。通常分为「清明附近」与「小清明附近」两种,连雅堂《台湾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
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扫墓。坟墓初造,第一次扫墓称为「新坟」,一般会在二月初二(春社)前就扫墓。第二年、第三年通常在春社至清明节前一天之间择一日扫墓。第四年起可在清明节前后的日子视方便扫墓。依照泉州习俗,清明节当日绝对允许扫墓,不须看择日宜忌。
漳州则有半数以上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小清明附近扫墓,但因中华民国政府定清明节为国定假日,为了配合假期,逐渐以清明节当日,成为台湾闽南人扫墓的主流日期。
祭拜.
闽南习俗,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坟冢,边走边说「借过」,并不视为得罪。找到祖坟时,先徒手礼拜,告知土地神(后土)与先人要开始扫墓了。随即用镰刀清除坟墓附近的杂草,也可以趁机修复墓园的裂缝,或是补漆墓碑字迹,当清理完毕后,在坟墓压上墓纸,代表为祖先修缮房舍。扫墓时先祭拜「后土」,才祭拜祖先,烧纸钱的顺序也是先「后土」、后祖先。
「扫墓」不携带供品,只带锤子镰刀、油漆、线香、纸钱、烧酒,如果带了祭品,称为「培墓」,如果是「培墓」,或者有准备白煮蛋或咸鸭蛋祭祖者,会将蛋壳丢在墓碑或墓丘之上,象征脱壳重生、生生不息,其他掷龙眼壳、蚌壳、蛤蜊壳、虾壳等,亦为同样寓意。
风俗与禁忌.
各地闽南人扫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须扫完坟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间,则必须携带净符,或平安符,或者以红纸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或榕树树叶等避邪植物叶片,避免煞气。
台湾早期农业时代流行「揖墓粿」的习俗,扫墓祭祖完毕,就召集附近的牧童、儿童给它们。此风流行甚早,战国时代的《孟子》一书中,就有一位不事生产的人,去墓地向扫墓者乞讨食品的故事,
辩正.
有江湖术士称「扫墓途中,绝对不能踩踏他人坟墓」;公墓墓区,坟冢邻近,如何能不踩踏?其实闽南习俗,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坟墓,但必须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过」即可。
亦有江湖术士称「扫墓前必须禁食」;但是,清理土葬坟墓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耗费大量体力,不吃饱了如何上山扫墓?其实是古时清明有寒食的遗风,一般当天不开火煮饭,扫墓者食用草粿、润饼等现成食品;直到扫墓完才开火煮饭,吃熟食。
客家人.
客家人扫墓习俗不同于闽南人,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扫墓文化,如台湾北部汀州客家人则流行在八月初八元成节期间扫墓,称为「大清明」,现在的北海岸淡水与三芝一带的福佬客,仍偶从此俗。桃竹地区的客家人尤其是新竹,多半选在天穿日之后开始扫墓;苗栗和台中一带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节次日之后至清明前,也有些在新春大年初一,就开始扫墓;而南台湾六堆一带的客家人,则由则由福德伯公生到清明之间任选一天来扫墓。
客家有「新地不过社,旧地挂到年底下。」的说法:新坟在社日前就要挂纸祭扫,最起码要在清明节前;否则刚逝世的祖先、亲人可能会抢不过七月半鬼门大开时的众好兄弟前辈,或是被当作孤坟。旧地到年底才挂纸,都无所谓。
日本人扫墓的日子主要有:盂兰盆节(--
日本扫墓时间.
)、春分、秋分及逝者的忌日。
盂兰盆节(新历8月12-15日)是日人必须回家乡扫墓的大日子。若祖墓在住家附近,则除「お盆」外,春分及秋分也会进行春、秋两祭。
琉球扫墓时间.
琉球民众多于清明节或元宵节、元宵次日春祭,首里士族多在春分和秋分附近扫墓。自从归为日本冲绳县之后,也有部份人依照日本人习俗,尤其是长期在县外工作者因迁就假期而依照日本本土的扫墓日期。
空间配置.
以下以墓碑正面为基准(非参拜人的方向),由左至右(非必然)陈列。
自宋朝起,中国民众为保障墓前祭祀的物质需要,普遍的在家族祖坟周围一定范围内设置祭田,即墓祭田:1。
台湾客家人于开垦有成后,宗族会集资兴建公厅(祠堂)及祖塔(即家族墓,又称佳城,多半是纳骨塔),以利宗族共同挂纸(扫墓)。例如已成为古迹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区的叶五美公祖塔更是齐聚数千名子孙祭祖。
台湾汉族土葬扫墓祭祀仪程.
清扫.
通常这是扫墓一开始最麻烦且费事的工作,由于经过了一整年,坟墓上会长出许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专人定期清扫管理的花园公墓,不然祖先坟墓会杂草丛生,甚至林荫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扫、整理。
挂纸(又称跪纸),即为扫墓拜祭,压上墓纸之意;是离开祖坟前,帮祖坟修缮的象征,亦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
泉州人用红黄青白靛等五色纸,漳州人、客家人用黄嘏纸(黄色墓纸),如无墓纸则使用金白钱(黄色、白色的长条状纸钱),扫墓时将边缘直顺的墓纸用小石头或土块压在祖坟的周遭。而边缘有锯齿、中间有裂缝的墓纸则正面朝上,用小石头整叠压在墓碑上。
润饼:又叫春卷,祭祀的时候,放置好作润饼的饼皮和内馅材料,内馅都是蔬菜,但近年来也有人放少许肉片或卤肉块等。
艾粄(草仔粿)(南台湾又称为鼠曲粿)
刈包
水果(不用番石榴、蕃茄,据说古时此二果常于如厕时生长。不用代表「旺来」的凤梨。不用貌似释迦佛头的释迦。)
先烧土地公用金纸:北台湾多用四色金(福金、刈金、寿金、大百寿金);南台湾用九金、寿金、福金。
次烧先人用纸钱:烧给祖先,若有经衣的话,需要先烧。一般为银纸。去世三年以上者可用刈金,南台湾为莲花金。
祭祀.
祭祀时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扫墓最大用意。中国传统世族家庭观念重,为了维系长久家族的优良传统,来承先启后,祖先去世后仍于九泉监看子孙的表现,透过清明扫墓,后代子孙藉祷词向祖先报告自己成就,确实不辱祖先教诲,祖先也才能保佑后代子孙。
共进午膳.
有些人会敬三次酒,大约十到二十分钟,表酒过三巡,这是神灵们的用膳时间。
神灵完膳后,才是人类用餐的时间,这时就是拿润饼、草粿吃。
烧纸钱.
土地公:
先人:
参考资料及注释.
注释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