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瑠
郭锡瑠 (1706年—1765年),又名锡流,字天锡、天赐。后人感念他的事迹,尊称「瑠公」;由其创建、灌溉台北东区的水圳因而名为瑠公圳。
生平.
郭锡瑠,原籍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古谿厝,幼年随父亲移民至台湾,居彰化,利用八堡圳开垦油车、镇平、埔心三庄。
1736年 (清朝乾隆元年) 与族人至台北,定居于大加蚋堡兴雅庄。利用陂塘兴建圳道灌溉今台北市信义区、松山区一带的田地,但因陂塘只能仰赖天候积蓄雨水,加上土石淤积,渐感水源不足。1740年 (清朝乾隆五年),他变卖家产创「金顺兴」号,集众在新店溪上游青潭附近开凿水圳,打算引水十数公里至开垦田地。但因邻近泰雅族原住民活动范围,在开发水圳过程中履遭到攻击,因此花费十多年仍无进展。
1753年 (清朝乾隆十八年)他与大坪林五庄垦首萧妙兴缔约,改由萧妙兴、朱举、曾镇组成的「金合兴」号接手引水工程,终于1762年 (乾隆27年) 凿通通水。随即修渠道干线通过新店地区,并筑木枧导水跨景美溪 (后被行人踩踏损坏而改采暗渠),灌溉今景美、公馆、大安、信义、松山、新店
等地。
1765年8月,台北遭台风侵袭,洪水造成瑠公圳的景美溪暗渠全毁、圳路严重受损,郭锡瑠因无力修复而抑郁成疾,于11月病逝,时年61。安葬于旧里族 (今民生社区),后因土地开发而迁至六张犁公墓。
纪念.
后人感念郭锡瑠的事迹,尊称「瑠公」;由其创建、灌溉台北市东区的水圳因而名为瑠公圳。
瑠公圳在日本时代被认定为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共埤圳」,并成立「瑠公水利组合」负责管理营运,战后改名为「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
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将位于台北市因土石淤积而不再蓄水使用的水埤「中坡」 (位于现台北市信义区) 土地捐赠给台北市政府,1978年(民国六十七年)填平,成立学校。为纪念郭锡瑠开垦灌溉渠道、促进台北地区发展的贡献,该校命名为「台北市立瑠公国民中学」。
1985年,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将郭锡瑠迁葬至新北市新店区安坑新建的墓园,并勒石刻碑记述其事迹。又将原新店工作站改建、命名「瑠公纪念大楼」,八楼设有纪念祠堂。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