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府城西门
台北府城西门,正式名宝成门,原位于今台湾台北市中正区、西门町前,1904年被毁,是台北府城唯一被拆除的城门。
历史.
台湾历史学者林衡道表示台北府城西门是由艋舺豪商集资赞助建立,故是台北城门中建得最为雄伟。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兴建,光绪十年(1884年)完工。门址位于连结艋舺商圈和城内交通的交通要冲,地方人士取「宝物成就」之意,取该门为「宝成门」。西门除是了能够抵御火砲攻击的碉堡式城门,也与台北城规模最大的南门一样拥有两层屋檐的歇山重檐式建筑。此外,西门砲台有三座,比东门、北门、南门多一座。其中二座砲台对应现今街道,约在中华路与开封街交点处偏南约一五一十公尺处、偏北约十公尺处。为避免从枋桥来的漳州人和艋舺泉州三邑人在西门发生冲突,时任台北府城筑城总理的林维源便于自费盖小南门,专供漳州人出入。
1900年,日本政府台北市区计划委员会为了解决台北市的交通问题,原计划台北府城每一面城壁要有三到四个出入口,共新增九座城门,计划平面图的铁路贯穿北城墙与西城墙、经过西门前,但另一派主张拆除城垣以让都市的发展不受限制。1904年,日本政府以实施市区改正计划与修筑铁路为由,拆去西门与其城墙。此行为引起艋舺绅商不满、文人洪文先作诗抗议。后来原地规划成公园,取名「椭圆公园」,1911年11月13日祝辰巳铜像揭幕。
战后时期,椭圆公园改为西门圆环,祝辰巳铜像基座挪作中山堂国父铜像。
1983年3月6日,台北市文献委员会承办为台北市内已消失的古迹撰写碑文。其中,台北府宝成门旧址碑是该年立在今日的中正区、万华区交界的衡阳路、宝庆路与中华路交叉口。碑文经由文献会执行秘书刘剑寒及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长黄宇元批示定稿,然而年份却被尹章义发现写错并认为史实上有严重缺憾,但文献会前副主任委员王国璠在1984年1月19日回应「改碑文已迟了」。
为改善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西门圆环已拆除。
台北捷运公司曾推出「台北城的故事」系列台北捷运储值卡,其中西门为主题的是发行于2001年3月1日,限量五万张。2014年,为庆祝台北建城一百三十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举办「西门重现」公开竞图,重建基地选在捷运西门站4号出口旁,该年6月24日公布由九惠建筑师事务所团队设计的大型装置艺术「西门印象」中选,于8月2日城庆日正式启用。
2017年8月27日早,民众发现,宝成门旧址碑从根部被掰断、砸落地面碎裂成三块;次日凌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介寿路派出所逮捕一名疑似罹患精神病的萧姓嫌犯,但宝成门旧址碑并未被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登录列管,介寿路派出所仅能以《中华民国刑法》「毁损罪」移送法办。2018年冬,新碑重立,其上有宝成门模型,碑文如下:
宝成门旧址
台北府城兴建起工于清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正月,至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三月告竣,壁、垛合高一丈八尺,寛一丈二尺,周围总计一千五百零六丈,呈长方形。设五门,东名景福,北曰承恩,西号宝成;南门有二:一称丽正,俗称大南门;一称重熙,俗称小南门。民国前七年(公元一九零五年),日本当局借口实施市区改正计划暨下水道敷设,限期折除城垣,宝成门当其冲,首遭殃及。其它四城门经有识之士奔走挽救,幸获保全。艋舺绅商以宝成门系彼等捐眦所造,遽蒙浩劫不胜愤惋。名士洪文先有诗记之曰:“人奴骨相漫评论,眼底乾坤尚覆盆;饶有一腔忠愤气,朝朝来吊宝成门”。门之旧址在碑正前方二十公尺处,虽无残迹,而其嶒嵘气象尤宛然在目也。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重立
中华民国 一〇七 年 十一 月
外部连结.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