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禅定或简称为禅(英语:Zen、Chan),汉传佛教术语,是梵汉合体名词。梵语禅那(,)简称为「禅」,这是音译。禅那又可意译为「静虑」、「定」,因此是以音义并举的方式,译为禅定。
禅宗将禅视为修悟佛性的方法,亦作为奢摩他定、观慧的通称。
辨义.
梵语有七个名词皆曾汉译作「定」,但它们之间有细微不同。这七名词分别为:三摩地(Samādhi)、三摩钵底(Samāpatti)、三摩呬多(Samāhita)、驮那演那(Dhyāna,又译禅那)、奢摩他(Śamatha)、现法安乐(Dṛṣṭa-dharma-sukha-vihār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ikāgratā,心一境性)等。
在印度佛教传统中,禅那与三昧各有其定义,不会被混淆。据《大毘婆沙论》,禅那专指色界四禅;三摩地则涵盖所有类型的定境。换言之,印度佛教认为,只要心不散乱,制心一处,都可以称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的是能作为正观与断结基础的定,也就是四种色界的禅定境界,称为禅那。
在汉译佛典的译语中,禅定多半是指禅那,如禅定波罗蜜,对译dhyāna pāramī。另外,禅定一词也可能用来对译pratisaṃlāna,这是指禅坐、打坐、燕坐。
修行.
人要透过佛教行法、修行、读经,了解现象世界是众生一念无明爱染心五毒所造,慢慢修行才能走向觉悟,详见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头有写佛教修行方式。
《楞严经》中提到在修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奇境,或许是随禅定功夫(定功)深入而渐得的神通。
禅定的种类.
法华玄义卷四上记载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
禅定的姿势.
禅定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姿势与结手印来修练,佛教将其分成行、住、坐、卧四者,其中又以坐禅为传统并最为流行。
汉传发展.
中国禅宗所说禅的意义就是在心得决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定。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禅定与禅宗.
一般调养身心为主的数息禅坐、安般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或修打坐禅定,以先期调适身心,但是更重视般若智慧的开悟,并且明白的说世间禅定并不能让人解脱生死的烦恼。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世间定,亦即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已能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经由修学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身处五浊恶世欲界的种种身心痛苦。但是一旦定力散失,离开定境,很快又回到世间烦恼中。
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世间禅定的修练,而是将世间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辅助方法之一,最终目的在于追求能究竟解脱一切世间烦恼的出世间定:「解脱无明与无始无明烦恼」。
六祖大师指导别人时曾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禅宗目的不是禅定。 如枯木一般的枯心静坐乃至灭尽定,禅宗都不给予肯定。古训“死水不养蛟龙”者是。
相关条目.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