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安东尼·艾登
第一代亚芬伯爵罗伯特·安东尼·艾登,KG,MC,PC(,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英国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担任外相,后来在1950年代出任英国首相。大众普遍认为,他要对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负上绝大部分责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机构(MORI)举行了一场选举,让139位学者对20世纪的英国首相进行评分,结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样地,英国BBC电台早前亦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邱吉尔得票最多,而艾登则得票最少。 早年生涯. 艾登出生于达拉谟郡西奥克兰(West Auckland),一个非常保守的地主家庭,父亲是从男爵,而母亲(Sybil Grey)则来自诺森伯兰郡有名的格雷家族(Grey family)。艾登早年入读伊顿公学,大学则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他在大学主修外语,除了能说俄语和阿拉伯语外,更精通法语、德语和波斯语。艾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英国陆军,并获颁赠军功十字勋章。他于战时的1918年5月26日至第198步兵旅担任职务:p52,以21岁之龄成为英国陆军最年轻的旅参谋长:p55。 1919年6月13日,艾登自英国陆军复员,最终阶级为上尉。在1923年,他获选为保守党的下议院议员,代表沃里克和莱明顿选区,从此投身于政治事业。同年,他迎娶了派翠斯·伯吉,并生了两名儿子,可惜这段婚姻并不美满,最后以离婚收场,成为他政治生涯上的一个污点。 1926年,艾登在外务部成为国会私人秘书(Parliamentary Private Secretary),后于1931年获擢升为外务次官(Under-Secretary for Foreign Affairs)。1934年,他加入了鲍德温的内阁,除了获委任为掌玺大臣,又被指派为国际联盟代表。他与其他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客一样,极力主张反战,并努力以国际联盟来维持欧洲和平。可是,他很快发现,对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推行绥靖政策,无助于推动欧洲和平。结果,于1935年,正当外相塞缪尔·霍尔爵士(Sir Samuel Hoare)企图向意大利行绥靖政策,以平息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一事,艾登便私底下提出反对。最后,塞缪尔·霍尔爵士因签署《霍尔-赖伐尔协定》失败而辞职,艾登遂接任为外相。 在那时,艾登曾被认为是领导潮流的人物。当时的绅士阶级一般爱戴圆顶硬礼帽,但艾登却戴杭堡帽,结果,在英国成为了新风尚。 艾登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弟弟,分别叫提摩泰和尼古拉。但两人不幸地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阵亡。 外务大臣. 艾登上任外相之时,英国正值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期,以对应日益增长的法西斯力量。故此,他支持了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预政策。后来内维尔·张伯伦上任首相后,艾登亦支持他对纳粹德国作合理让步,以换取和平。在1936年,当英国和法国阻止纳粹德国进占莱茵兰失败后,艾登也同样没有提出抗议。但到了1938年2月,艾登终于因为不能再接受张伯伦与意大利展开协商而辞职。辞职以后,他变成邱吉尔的盟友,成为了与保守党的绥靖政策大唱反调的后坐议员。当时有很多意见,认为艾登将会带领其他意见一致的议员,起来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艾登虽然的确反对过《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但他实际上却保持低调作风,以避免党内出现分裂。结果,艾登虽然在国内仍是受欢迎的人物,但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却大大下降。 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艾登重新被邀请加入张伯伦的政府,成为自治领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Dominion Affairs),但由于这并非「战时内阁」的职位,故此,到了1940年5月,即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和张伯伦请辞以后,艾登没有被考虑为接任首相的人选,结果,首相一职由邱吉尔接任。邱吉尔上任后,任命艾登为陆军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后在1940年尾获重任为外相,并于1941年成为政治战争行政部(Political Warfare Executive)内,行政委员会的委员。虽然艾登甚得邱吉尔的信任,但艾登的权限却受到了限制。因为很多重要的谈判,例如和罗斯福与史达林的会谈,都是由邱吉尔本人所主持。然而,艾登依然忠诚地为邱吉尔担当副手。到了在战争末期,艾登则主要被指派处理英国与戴高乐的关系。在1942年,艾登又兼任下议院领袖。 当英国工党于1945年的大选胜出以后,艾登的保守党成为了反对党,他本人则出任副党魁。在那时很多人认为邱吉尔应该退休,让艾登继任为党魁。但一方面邱吉尔不愿考虑这个问题,而另一方面艾登仍十分效忠于邱吉尔,所以他没有为此催迫邱吉尔。反而,在这段时候,大战虽然已近尾声,但艾登却因为第一段婚姻的破裂和儿子的死讯而大受打击。 1951年,英国保守党重新掌政,艾登第三次被聘任为外务大臣。今次邱吉尔只是为名义上的首相,而同时在冷战气氛日渐浓厚下,艾登则终于首次可以不受干预下,掌理英国的外交事务。纵然英国的力量在战后已经今非昔比,但他仍能在一系列的外交危机中作出有效的应对。早于1950年,艾登已经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因此在1952年迎娶了邱吉尔的姪女,克莱丽莎·史宾塞-邱吉尔─一位天主教教徒。结果,尽管艾登的这段婚姻比第一段要美满得多,却仍然遭到信奉天主教的作家伊芙琳·沃所猛烈抨击。1953年,艾登因为胆囊出现轻微疾病,入院进行了一连串手术。但不幸地,他的健康却未能完全恢复,并阻碍了他日后的工作。后在1954年,他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并与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达成了两国之间互派代办的协议,使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也是在同一年,在从日内瓦回国后,他受勋为嘉德勋爵士。 首相. 1955年4月,时年81岁的邱吉尔终于宣布退休,艾登遂接替他出任英国首相。艾登凭借著俊朗的外表、魅力和他在大战的政绩,使他在国内成为受欢迎的人物。因此当他一上任首相,便立即举行了1955年大选,并为保守党在下议院带来更大的多数优势。可是,艾登从未出任过有关本土事务的职位,故缺乏处理经济事务的经验。为此,艾登把这些事务一概交给他的副手们,如拉博·巴特勒等,至于自己则专注在外交事务,并和美国总统艾森豪结成紧密的同盟。而艾登的名言:「要永远以和平为大前提。」(Peace comes first, always)更使他的受欢迎程度有增无减。 但是,这个英、美同盟在日后被证明是徒具虚名的。在1956年,艾登联合法国,企图阻止埃及总统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因为苏伊士运河自十九世纪以来,都是的资产,而该公司则由英国和法国的股东所拥有。面对著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艾登根据他在1930年代的外交经验,视纳赛尔为墨索里尼的翻版,认为两人皆如出一辙,都是急激的民族社会主义者,并会入侵其他国家。然而其他意见却认为,纳赛尔的举动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合情合理。 结果在1956年10月,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和尝试斡旋后,最终劝阻纳赛尔失败。于是英国和法国,联同以色列出兵埃及,并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地区。不过在出兵以后,艾森豪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谴责这是殖民主义的死灰复燃。同时,这位美国总统是非殖民地化的支持者,认为这样除了可使殖民地得到自由以外,又有利于美国的对外贸易,而且更有助和阿拉伯与非洲地区的领导人建立良好关系。至于艾登则忽略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政府的财政状况都要依赖美国,以致艾登最后不得不向美国的压力屈服,进行撤兵。是次事件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标志著大英帝国和法兰西殖民帝国的正式衰落,脱离列强行列。 在苏伊士的彻底失败,使他的声望受挫之余,健康亦因而恶化。但他的财相麦美伦,尽管是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其中一位策划人,在此时却乘机巧妙地操纵艾登,使他终于在1957年1月辞去了首相一职。艾登辞职后,成功挽留了自己的声望,并于1961年被册封为亚芬伯爵。 退休. 离开政坛以后,艾登与第二任妻子在维特郡过著平静的生活,期间又写了一本受好评的个人传记,名为《"Another World"》,除此之外,他亦写了几本政治回忆录。在1977年,艾登在美国外游时,身体状况突然急剧恶化,在他的要求下,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拉汉派出英国皇家空军接他回国,最后亚芬伯爵在1977年1月14日,因肝癌在索尔斯伯里逝世,终年79岁。 从1945年至1973年,艾登是英格兰伯明翰大学的校监。 艾登唯一存活的儿子,尼古拉·艾登在1977年以前称为艾登子爵,也是一位政治家,曾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夫人;玛格利特·柴切尔夫人;戴卓尔夫人的政府供职,一直至54岁时,因爱滋病早逝。 艾登的长子,西门·艾登(Simon Eden),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5年6月),随英国皇家空军在缅甸的一次行动中阵亡。艾登与西门的关系十分要好,故他的死讯对艾登造成了很大打击。 有关艾登的文件和政府档案,现正存放于伯明翰大学,以作特别馆藏。
安东尼·艾登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