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族主义
香港民族主义,又称香港主义,是香港一种涉及民俗、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各种层面的思想体系,其中心理论为:主张以香港人为主体的「香港民族」,有别于倾向于中国民族主义及大中华主义的中华民族。香港民族主义支持者亦主张建立香港自身的「国族」与自主意识,反对中国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香港开埠为英国殖民地以来,香港一直是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社会,宗教和文化都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历155年大英帝国统治后,香港人凝聚了分享共同价值记忆的特殊身份认同。此外,香港一直拥有有别于中国大陆及台湾的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香港奉行普通法及资本主义,故此九七主权移交后实行一国两制。
在历次港大身份认同调查中,2008年6月调查是认同「中国人」之高峰、认同「香港人」之低谷,51.9%受访者自称「广义中国人」。在及三鹿奶粉污染事件之后,香港市民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重新超越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而港中矛盾日益加剧更是加速这个趋势。在反送中运动爆发之后,2019年12月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调查发现,认为自己是「广义香港人」的受访者高达78%,相反认为自己是「广义中国人」的受访者只有21%。
历史.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本统治中国大陆的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地区。但伴随的是数以万计的人从中国大陆人逃难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47年的180万,增加至1951年的220万。此后三十年,香港爆发逃港潮,大批中国大陆居民偷渡到香港,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万增长。有评论指因为逃港者经历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饥荒、政治斗争的日子,他们没有跟随中国国民党前往台湾,但比没有经历过中共统治的香港人更讨厌中国共产党,当中不少亦有恐共、反共以及厌共的心态。
香港所在的广东地域在史前时期以至历史时期之初,一直属于岭
南古越族的常居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秦平定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南海郡领番禺、龙川
等县。香港与番禺治地相接,归番禺管辖。秦末,南海尉赵佗趁群雄
并起之际据地建立南越国,以番禺为首都,传历五世九十三年;其间
香港属南越国管辖。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伏波将军路博德
平定南越赵氏,于其地先后置南海、苍梧、交趾等九郡;南越国土重
新纳入中国大一统王朝疆域。汉南海郡领番禺、博罗等六县,香港回
归番禺县管辖,直至东晋初年为止。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南海郡东南地带设置东莞郡,下领宝
安、兴宁等六县。东莞郡治与宝安县治同在南头,即今日深圳南头。
自此香港划入宝安县范围,直至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前后 425 年
之间,香港一直属宝安县管辖。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改为东莞县,县治由南头移往到
涌,即今日东莞莞城。此后直至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前后共 815
年,香港属于东莞县管辖。青铜器时代的香港有数量不少的居民。本地出土的青铜时代文物
有斧、钺、匕首、削、簇等,其特点与广东地区的出土文物一样;武
器较多,礼器和容器较少,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
口。从唐朝到晚明,外国商船从东南亚北上南中国海,香港是中国大陆南端的港口;从这里往南
启航,下一片陆地已是东南亚的岛屿。香港西北水域邻近珠江出口。
政治观点.
港中矛盾.
2012年初期,由于D&G禁止香港人摄影风波及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令香港与中国大陆之矛盾升温,其后网民集体筹款登报反对双非孕妇来港产子,广告中使用了一只草蜢骑在狮子山上,有寓意蝗虫侵蚀香港的意思,将来自中国大陆在港产子的人比喻成「蝗虫」。
水货客从香港利用各种途径运送货物到中国大陆(尤其指向通往深圳边境),引致对香港各区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各种滋扰及社会问题。于2012年至2013年,水货客问题更引发了民间组织光复上水站抗议活动。至2015年,水货客问题延伸至屯门新市镇,一些团体发起光复屯门、捍卫沙田、光复元朗及游览完上水去屯门抗议活动。
于2015年一连串反水货客问题中,有抗议者聚集到商场内向大陆旅客大喊「返大陆,支那」,举著“中国人滚回中国”的标语牌,亦有人挥舞香港旗,示威者一度与大陆旅客发生口角与对峙,场面情况一度混乱,警方曾施放胡椒喷雾,并拘捕多人。此事件相关新闻和图片被中国大陆和香港媒体广泛报导,尤其是中国大陆微博和论坛转载广泛,导致有大陆网民对香港印象趋于负面。
苹果日报认为,在2012年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等等事件影响,以及梁振英接任香港行政长官并提出推动推行陆港两地的融合政策,进一步使到两地关系急剧恶化、矛盾日益加深。而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政府明显偏向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不顾香港承载力的引入过多观光客及移民(例如兴建高铁),相关政策也是加剧中港矛盾的因素。。
自决权.
目前,在国际上,自决通常针对于殖民地、非自治领土等非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或地区,如《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规定“所有的人民都有自决权”。
1972年3月8日,刚取代中华民国、接替中国在联合国席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香港不属于英国殖民地。同年11月2日的会议决议2908号案件时,该要求在长1198页的非殖化特别委员会报告中一并包裹表决。斐济、瑞典以及委内瑞拉表示对此要求有所保留,但最终议案在99票赞成,法国、葡萄牙、南非、英国及美国的5票反对,以及23票弃权下通过,香港因此失去自决权利。期后1972年12月14日英国更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抗议。
台湾独立.
中港矛盾及雨伞革命让许多香港人对台湾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及太阳花学运有强烈的既视感,部分香港年青人开始支持港独,并对台独抱持更为友好支持的态度。
菲律宾.
2010年,由于马尼拉人质事件的发生,激起港人的仇菲情绪,有受害者家属要求梁振英要「强硬起来」,对菲国实行经济制裁。11月香港大学进行了民意调查,访问港人对16个国家及地方的观感,当中港人对菲律宾人及政府的观感最差,90%港人对菲律宾政府表示反感,32%人称对菲律宾人反感。另一方面,香港各党派为了收割民粹政治资本,提出各项措施制裁菲律宾。例如人民力量提出要求停止输入菲国外藉家劳,而公民党和民主党则提倡杯葛菲国产品等政策。有评论认为两个温和中产政党并非为了保护菲律宾工人的饭碗,只而是为了避免为中产雇主带来不便。在11月分,人民力量陈伟业提出无约束力的法案,要求政府制裁菲律宾措施,在建制泛民两派「团结一致」下,在立法会大比数通过。
参考资料.
大香港民族主义的危机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