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新村
嘉禾新村是一座位于台北市公馆地区的联勤眷村,由日治时期之台北市都市计划八号公园(川端公园)及陆军砲兵联队营房,历经国共内战后联勤通讯修理厂改制而来。早期居民多为联勤通讯修理厂之员眷,后期则以陆军供应司令部下辖之汽车基地勤务厂员眷为主,为台湾少有呈现高度自营聚落特色之列管眷村。
历史.
日治时期.
1932年(日治昭和7年),台湾总督府公告《台北市都市计划》,在水道町(水源地)一带规划了两处都市计划预定公园,其中现今嘉禾新村所座落之土地,当时被划入位于新店溪畔的八号公园范围,面积广达599,450平方米,涵盖今师大路、汀州路、思源街及新店溪间的大片土地。八号公园之西侧邻近于1917年开业、带起新店溪畔饮宴休闲风气的纪州庵支店等知名料亭群,以及建于1935年、连接台北与永和地区的川端桥(今中正桥);公园的东侧则为台北水道水源地。
1938年(昭和13年)起,八号公园部分开辟,规划有相扑场、钓鱼场、划船场、棒球场、赛马场等设施。但甫于战争初期开始兴辟之八号公园,并未将原规划范围内所有的土地作为公园用途,其东南侧相当于今日国立台湾大学水源校区(原国防医学院)范围的土地,于战争期间的1940年代系做为日军砲兵联队营房基地之用。
战后初期.
二次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1945年10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原日军砲兵联队营房所在地成立「台湾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1946年8月,改名为「台湾省训练团」,至1949年2月结束运作。
1949年,国民政府迁至台湾,国防医学院于台湾省训练团团址复校;联勤通讯兵亦于邻近民地及军方公有地设立「联勤通讯器材修理厂」。自1950年代起,大量城乡移民移入此地,包含1954年罗斯福路拓宽时之迁移人口。
改制眷村.
1956年,联勤通信修理厂迁至桃园中坜通信基地勤务处,国防部将今嘉禾新村范围内之原通信修理厂房隔间改为眷舍,正式改制为眷村。本村座落地区于改制前曾为联勤系统「嘉禾演习」之指挥所,地方传言因该演习相当成功,故于演习后将本眷村命名为「嘉禾新村」。同年起,国防医学院「活动房子」人口陆续迁入嘉禾新村内;美国医药助华会募款兴建国防医学院学人新村。
1965年,新店线铁路停驶,其后铁路拆除建成汀州路。1967年,改组后的三军总医院迁至汀州路,即今嘉禾新村北侧。
1989年,水源快速道路延伸工程,永春街聚落大批居民迁离。1997年,扁市府对永春街居民提告「占用市府与国有地」,要求赔偿不当得利,并追缴过去5年的租金。
1999年,国防医学院迁至内湖,原址改为「国立台湾大学水源校区」。2000年,三军总医院迁至内湖,原址改为军备局及台北市替代役中心。
眷村改建.
2002年,嘉禾新村眷村改建计划开始协调。2004年,马市府将本地区之土地使用分区变更为防灾公园用地。2006年,社团法人「嘉禾关怀您协会」成立。2010年,嘉禾新村住户迁建基地——万华区「乐群花园新城」动土。
2012年,郝市府因世大运场馆用地需求再提出都市计划变更,永春街居民组自救会抗争。2014年,嘉禾新村80户列管眷户点交眷舍迁出本区;永春街已腾空土地开始整地辟建公园。2015年,嘉禾新村50户非列管眷户及违占户点交屋舍迁出本区。
保存运动.
2014年7月中,民众提报军法处周遭将官住处(永春街131巷3弄两侧共四栋)、水道町日式宿舍(料亭)(永春街131巷5号)申列古迹。2014年8月底,台北市文化局进行「市民提报水道町日式宿舍(料亭)、军法处周遭将官住处」会勘。
9月,由台大城乡所学生及关心的民众自主发起抢救嘉禾新村连署活动,并成立「好劲稻工作室」,其诉求为全区保留嘉禾新村,并在9月底向台北市文化局提报「联勤嘉禾新村眷村」全区申列为文化景观范围。10月23日,台北市文化局进行「团体提报联勤嘉禾新村眷村为本市文化景观现场会勘」。11月17日,台北市文化局文化文资字第10330482300号函,检送103年10月23日 「团体提报联勤嘉禾新村眷村为本市文化景观现场会勘」会议记录,而会议结论为因大部分建物尚未完成点交,以致无法入内场勘,俟点交完毕,再择期邀委员赴现场勘。
2015年1月26至28日,国防部进行最后一次点交。2月2日,依北市文化局104年2月2日文化文资字第10430347801号函办理,台北市文化局将永春街131巷1、3、5号及永春街131巷3弄1、3、4、5 号建物列为暂定古迹。
3月13日,国防部拆除工程标案「嘉禾新村眷舍拆除清运暨围篱工程」开标。3月17日,台北市文化局办理「嘉禾新村文化资产价值鉴定专案小组会勘」。4月10日,国防部拆除工程标案「嘉禾新村眷舍拆除清运暨围篱工程」决标。
4月24日,台北市文化局办理「文化资产审议大会」决定嘉禾新村的文资价值,委员共同决议仅列永春街131巷1号及永春街131巷5号两栋为历史建筑。4月27日,台北市文化局发布新闻稿,公告审议通过登录嘉禾新村部分建筑为「历史建筑」
特色.
联勤眷村不同于其他军种的眷村,为依工作单位人员之居住需求而兴建之聚落,因此多位于厂房周边(如位于今信义计划区原四四兵工厂南方的四四南村),眷属除少部分为家庭主妇外,大多为工厂员工,由原联勤通信修理厂库发展出的嘉禾新村,即为相当典型的联勤眷村。
据国防部调查文献,台北市原共有28处联勤眷村,惟1978年7月「国军老旧眷村重建试办期间作业要点」(俗称旧制眷改条例)及1996年1月「国防部老旧眷村改建条例」(俗称新制眷改条例)通过后,大部分于联勤眷村草创时期(1956年以前)所建立者,陆续以国民住宅及专案住宅等方式进行原地改建或异地迁建。使得台北市规模完整之联勤眷村,至今仅余嘉禾新村一处。
据国防部与台北市政府之口述历史记录及实际眷户访谈所得资料,嘉禾新村内由日遗建物及原联勤通信修理厂库隔间而来或自力营造之眷舍,系由国军管理单位依各眷户之军阶,给予不同大小的土地面积,由各眷户自行划地后建造,属「公地自建」型态的眷村。故嘉禾新村的聚落型态与四四南村这类由兵工统一规划兴建,呈现规律整齐的列状鱼骨空间配置相当不同;反而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有机参差样貌。
嘉禾新村内的建筑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格局方正拥有大面积独立庭院之高阶将官宅邸,主要集中于永春街131巷3弄(将军弄)两侧,另陆军通信学校校长胡其生少将之官舍则系以原嘉禾新村内的篮球场范围所建,均于嘉禾新村1956年改制后才建造;第二类为前述接收日遗建物而来之眷舍;第三类为原联勤通信修理厂库隔间之连栋眷舍;第四类则为眷户及违占户自力营造之屋舍。
永春街131巷3弄一区的建物几乎均为将官职务宿舍,为以过往日治时期炮兵联队营房招待所及战后陆军供应司令部北侧及东侧空地建筑而成。
据台北市政府之口述历史及调查资料,在全村过去近150户中,将级住户曾高达十位,可谓一座「冠盖云集」的眷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