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日语:--  "Kyōiku Chokugo" )(敕,华语音“赤”,粤音「斥」),是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为战前日本教育的主轴。《教育敕语》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于1890年10月30日颁布。 神化. 《教育敕语》文本一度被国家神道神化。至昭和年间,无论在本土或殖民地的日本国民学校皆须设立奉安殿,将明治天皇伉俪的照片与《教育敕语》一同供奉,并强制学生背诵。 概要. 《教育敕语》当时不只在日本本土,海外殖民地亦一体适用,以朝鲜教育令、台湾教育令等规范之。由于天皇下诏为 形式,所以日本政府机关称「-- 」或「-- 」与其它敕语作区别。 《教育敕语》以汉文训读体编写。文部省 的标准汉译至1909年才出炉,在此之前台湾总督府于1897年2月18日以训令第十五号发布汉译教育敕语。 宗旨. 《教育敕语》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当时日本教育偏重于欧美器物的介绍,而忽略道德教育的问题。而道德教育为日本所固有,不可轻言废弃。故《教育敕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也必须培养、锻炼自身的道德与修养,成为小学在固定庆典时必须朗读的文件。但是从明治时期,西园寺公望等人都批评过,《教育敕语》的内容过度侧重于国家主义;也曾经发生过内村鉴三拒绝向《教育敕语》行礼的「不敬事件」。而且在日本于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教典。 战后.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领军主导之下,《教育敕语》于1946年起从教育体系中被排除;然而,《教育敕语》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教育敕语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