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教学楼,清华早期建筑之一,始建于1909年,1911年完工投入使用。 建筑风格. 清华学堂位于清华大礼堂大草坪的东南方,总建筑面积4650平方公尺,是一座二层青砖红瓦楼房,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德国古典风格,坡顶陡起,西南与东南角楼为「孟莎式」屋顶。楼正面和顶墙为白色,其它部分一律是灰色青砖,颜色对比简洁明快,线条清晰自然。 清华学堂由美籍奥地利人埃米尔·斐士(Emil Sigmund Fischer)负责设计与经营建造,建设承包商为顺泰洋行。 大门上正额端书“清华学堂”四字是清末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于1911年所题,上款为「宣统辛亥」、下款为「那桐」,选清华园为清华校址就是他于外务部中堂尚书任内批准的。 历史. 清华学堂分两期工程建成,从南爿中间木质小楼梯为界,以西建于1909年至1911年,以东建于1916年,完工于1918年,总面积约4,650平方米。。 建校初期,清华学堂西半部用作高等科(High School)与大学部教室、学生会与孔教会会址,东半部落成后,与西半部围成U形平面,作为高等科四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清华学堂也被称作“高等科”或“一院大楼”(Recitation Building)、“一院”。1949年以前,学校的总领导机构大都设在清华学堂西半部,部分设于工字厅。 1925年起,清华大学在清华学堂增设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在此任教,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人才,清华学堂这座建筑也平添浓重的国学文化色彩。施晃在清华大学时曾于清华学堂楼内75号房间组织工读团,工读团的各种劳作工场也设于其中。 1950年代初期,西半部仍是校委会办公场所,东半部几个房间曾是中共清华党总支办公场所。1953年,建筑系(系主任梁思成)迁入此楼,用作建筑系馆。大楼的门厅和长廊布满名画奇雕,一派文艺氛围。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华学堂遭到破坏,险些全毁,门窗、地板被拆的杂乱不堪。文革结束后,在校长刘达决定修复学堂,1977年开始大力修复。 1978年底,清华基建处许大华等人经丈量,重新绘制了清华学堂建筑图。 1980年代,清华学堂成为精密仪器系工程制图教研组办公室,同时为公用制图教室。 1990年代末,清华校教务处迁入东半部,成为全校学生返校注册的必到之处;校研究生部迁入西半部。之后,清华学堂成为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注册中心等校办机关工作场所。 清华百年校庆前,建筑系与土木系与建筑设计院完成了学堂建筑修缮加固方案,为学堂人才计划做准备。 2011年4月14日,清华学堂成为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专用教学场所。如今,清华学堂也提供全校作为教室、自习、展开学生活动的场所。 文物保护. 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2010年11月13日凌晨1点左右,清华学堂修缮工地起火,过火面积约800平方米,44辆消防车、308名消防官兵出动,于3时15分扑灭,无人员伤亡。清华学堂东侧屋顶烧毁严重,内部木质结构有超过三分之一彻底焚毁,但主结构未被毁坏。2011年4月14日修缮完工。2016年被列入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清华学堂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