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
向秀(227年—272年),字子期,中国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生平.
向秀好读书,尤喜老庄之学,山涛曾经偶然间听到向秀谈论《庄子》,惊为天人,两人遂结为忘年交,山涛更将向秀介绍给嵇康与阮籍。
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在山阳隐居。嵇康锻铁,向秀便帮他佐鼓排;吕安种菜,向秀助其灌园,游离于仕途之外。
关于向秀在嵇康死前的职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据《晋书·向秀传》中所记载之「上计吏」推测向秀当时是担任地方小吏。另一说法是根据《太平御览》引《向秀别传》:“秀字子期,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其趋舍进止,无不必同。造事营生,业亦不异。”认为向秀当时并未担任官职。
景元四年(264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选择妥协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受文王司马昭召见,嘲讽:「闻君有箕山之志隐居的志向,何以在此?」,子期回答:「巢父、许由狷介之士洁身自好、孤傲不群,不足多慕。」文王大为赞赏。
向秀在朝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泰始八年(272年),向秀去世。
哲学思想.
主张本体论玄学,万物自生、自化的崇有论哲学观,验证万物「不生不化」同于「生化为本」之过程,探讨「无待逍遥」及「与变升降」的立身处世哲理。《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向秀别传》记载:「(秀)弱冠著《儒道论》,弃而不录,好事者或存之。」向秀将自然与名教合而为一,化解儒、道两家的分歧。
曾为《庄子》作注,初稿完成后嵇康、吕安两人大为赞赏,《世说新语·向郭二庄》中认为魏晋时期以向秀所注之庄子最上,赞其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向秀“逍遥”新义,使一代士人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感,从而振起玄风,但秋水、至乐领篇未注完向秀便辞世,郭象将其所注窃为己注而发表。
著《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现已亡轶。
文学作品.
一、《思旧赋》以怀念亡友嵇康与吕安,分为「序言」与「正文」两部分,序文回忆亡友弹琴之模样以及其临死之时所弹《广陵散》,歌颂亡友之风度;正文虚实相间,描写自身所处之艰难处境,借景抒情,后人评论道「向秀作思旧赋,家国万端,生机变乱,不可胜说。然而郁结者,欲说还休,休又难止。」
思旧赋:「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镟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二、《难嵇叔夜养生论》
反对嵇康《养生论》中「清虚静泰,少思寡欲」之生活主张,阐述口思五味、目思五色乃自然之理,但必须以礼节之,强调「自然与名教合而为一」之思想,化解儒、道两家之分歧。
评论.
南朝 宋颜延之诗:「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
戴逵评向秀注《庄子》:「秀为此义,读之 者无不超然,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始了视听之表,有神德玄 哲,能遗天下,外万物。虽复使动竞之人顾观所徇,皆怅然自有振拔之情矣。」
东晋谢灵运《辨宗论》评说:「昔向子期以儒道为一。」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