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数学教学改革
台湾数学教学改革是中华民国教育部引进建构式数学的数学教学方便法,主要是由史英及黄敏晃推动,强调由学生建构数学的意义,不再是以「背公式,解数学」为主,基本方向是培养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以及沟通的能力。
建构式数学在1996年开始在国小实施,因2002年时第一届用建构式数学教学的学生升上国中,数学计算能力低落,因此在2003年时教育部部长黄荣村规定,不再以建构式数学为唯一数学教学的方法。
建构式数学是在1993年时修改国小数学课程标准时引入的,当时小组召集人是台大数学系教授黄敏晃,强调学生必须自行建构数学的意义,在教学目标中提到「……养成主动地从自己经验中,『建构与理解』数学的概念」,因此通称为「建构式数学」。原因是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及学习动力,因此初期先由实物、概念及简单的计算,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后来才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可是到2006年的时候,因为发现许多教师无法善用建构式数学教学及测验,导致台湾学生对于数理方面的素质不断低落、甚至学习数学更加痛苦;所以紧急废除了建构式数学,强调可以使用九九乘法表的教学方式。
建构式数学推出后,在专家与家长之间有不同的看法。家长主要担心的是运算能力的低落,而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洪万生认为家长不应该只重视学生数学的计算能力。也有其他学者认为概念的理解比计算能力更加重要。另外建构式数学提出后,因为第一线教师因为建构式数学理解不足,在执行时出现偏差也是问题之一,而建构式数学开始时,九年一贯课程也正规划进行,因此教师培训以九年一贯课程为重点,建构式数学的培训较为不足。史英则是认为是建构式数学的问题是在其教材上,不过他也认为国立编译馆的数学教材虽仍有可改善之处,和旧教材相比,已经好很多了。数学家丘成桐则是认为不背九九乘法表的极端建构式数学是种「不幸」。建构式数学在台湾实务教学几已全面被抛弃,成为台湾教育史极端负面及悲剧性名词。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