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台北市道路列表
台北市道路列表除列出台北市境内道路外,并说明道路命名、分段等原则。 市区主要道路系统. 台北市政府为了符合国际化与使外籍人士易于辨认,在不影响原有道路名称功能下于2000年依道路南北、东西走向依序加挂英文序号附牌,并标示方向与干道。除台北外,仅有台南市有类似编号系统。 台北市东西向主要道路分为10条大道(-- ),南北向主要道路分为14条大街(-- 简写Ave.)。 英文序号之所以大街由西面编起,大道由南面编起,系考量西边淡水河、南边为文山区四兽山,未来比较没有增加新道路序号的必要。 最早的规划中,第二大街是包括塔城街,且第五大街是包括馆前路,而第六大街尚包括罗斯福路。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道路规划的问题,第九大街包含了一小段的新生北路(八德路─渭水路段)。这些是与原先规划不同的地方。 本系统本意虽是帮助外籍人士辨认方位,但因为郊区道路多半没有编列序号,加上成效不及当初的规划,反而容易造成外籍人士困扰,因此本系统仅作为参考之用。郝龙斌市长主政时期已废止此系统,因此新制路牌下方不再加挂英文序号附牌,惟旧设者不予拆除。 以上列表之序号、中译随系统废止而失去功能。 属于省道系统之道路. 台北市有部分道路已经纳入为省道系统之一部分,分述如下: 路标牌及门牌. 门牌. 战后,台北市的道路门牌根据不同时期大略分成三种形式: 门牌指标. 门牌指标是一种设置于主要道路骑楼外的梁柱上类似门牌之标示,目的在于放大门牌以便利慢车道更容易辨识门牌地址。目前的是第二代,自1999年11月起设置。 道路命名原则. 根据第3条规定,道路宽度超过15公尺以上者为路,在8至15公尺间为街;道路宽度未达8公尺者为巷弄;此外,路宽超过25公尺且具重要性(如堤顶大道)或跨区性者(如仰德大道、市民大道)则可编订为大道。因此道路依路幅由大而小,分为「大道」、「路」、「街」、「巷」、「弄」、「衖」。而「大道」、「路」或「街」的分支为「巷」,「巷」的分支为「弄」或「衖」。 方向分界基准. 市区东西向干道命名,系以罗斯福路、中山南路及中山北路为分界,以东称某某东路,以西称某某西路;南北向干道则以八德路、忠孝东路及忠孝西路(1954年3月1日以前称「中正东路、中正西路」,1954年3月1日至1970年7月1日称「中正路」)为界,以北称某某北路,以南称某某南路。 选择中山路、罗斯福路作为东西分界,主要是因为1940年代台北市区仍以西区为主,随著都市的发展,市区才渐渐向东扩展。选择忠孝东西路接八德路作为南北分界,则是此路为早期台北通往基隆的纵贯公路。 路名英译与罗马拼音. 台北市的道路罗马拼音,原先采用威妥玛拼音,但在外籍人士命名上采用其本名(如罗斯福路、麦帅公路)。 但由于路牌的更换疏失,三种拼音路牌都尚存于台北市街头;并因固有地名的翻译、界定不同,也存在著一路多名的问题。 命名沿革. 日本殖民初期台北市并没有为道路正式命名,但有延续清代「○○街」称呼的小字命名道路两旁街廓(参见台北市 (州辖市)),部分较长道路更有分丁目,如北门街三丁目表示今博爱路在开封街以北的区域。 1926年台北市改正町名,市区数个街廓划为一町,町内通衢便通称「○○町通」。如今馆前路两侧当时划为表町,馆前路即俗称为「表町通」。其它尚有荣町通(衡阳路)、大和町通(延平南路)、京町通(博爱路)、本町通(重庆南路)、太平町通(延平北路)、永乐町通(迪化街)等等。另外也有以当时地标命名的道路俗称,如红叶桥通(南京西路);或纪念裕仁来台命名的敕使街道(又称御成街道,中山北路)。 战后于1946年,台北市政府以铲除日本色彩、便利记忆、纪念民族英雄、宣示三民主义与显示政府首长为原则拟定改正街路名称,新拟定的路名多数为清代使用的旧称,一部分延续日治时期日本色彩较轻的町名(如位于蓬莱町内的蓬莱街,今抚顺街),以及三民路、博爱路等训示路名。 1947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改不到两年的台北街道名称全部改为以中国地名为主的街名,并由街廓范围,改以线型道路为范围。命名的方式,以上述分界的经纬道路,将台北分为四大区,放大投射为整个中国,依其原有中国地名位置置用于相同区位的台北街道名。这些地名包含中国省份、大都市、名山大川(以路名为主)、城市史迹(以街名为主),例如:东门外街依其东方位置改为徐州路,下奎府中街依其北部位置改为承德街(今承德路),八甲街依其西南方位置改名为桂林街(今桂林路),龙山街依其南方位置改名为广州街。 之后台北市的路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随著都市发展的脚步,陆续完成都市计划道路的开辟工作,诞生了不少新路。新路路名中有延续中国地名的(如西藏路、敦化南北路)、纪念性质的(如辛亥路、光复南北路)、本地地名(如大安路)等等不同的命名方式。1968年并入台北市的北投、士林、内湖、南港、景美、木栅地区除沿用原有路名外,也有部分与旧市区干道相连者以干道路名加以延伸,与旧市区路名相同但不相连的道路,则可能透过改名或是「路、街」、分段有无等做为区分依据。 因为都市重划等理由,部分原已命名的道路可能改名、降为巷弄或消失。 台北市道路一览. 以下依照不同命名原则列出目前台北市境内的大道、路、街以及使用文字命名的巷弄。 古今人物姓名. 顺 本地名称. 直接用当地地名:包括原住民社名、清代旧地名(庄)、日本统治时期大字、小字,街、町、村,或当地里名等。 别名巷弄具有名字,但其路名不具任何民政效力之巷弄。 参考资料.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台北市道路列表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