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脷洲大桥
鸭脷洲大桥(),又称鸭脷洲桥,是连接香港鸭脷洲的行车桥,跨越香港仔海峡,连接香港仔东部(香港仔海旁道及黄竹坑道交界)及鸭脷洲东部(鸭脷洲桥道)。
简介.
大桥全长230米,耗资6400万港元,至今仍是前往鸭脷洲的唯一道路。除道路外,桥内其实亦有输水管等其他设施。在往香港仔方向的桥面上,有一块路牌和两颗可闪烁讯号灯,每当香港仔隧道受到交通挤塞影响时,该组讯号灯就会被亮起,用作提醒驾驶者可改用替代路线前往港岛其他地区及九龙。
港铁南港岛线的香港仔海峡大桥与鸭脷洲大桥并行,并设有紧急出入口接驳大桥的行人道,让乘客可在突发事故时经鸭脷洲大桥离开路轨范围。
历史.
大桥通车之前,鸭脷洲一直没有道路连接对岸的香港仔,居民只能依赖街渡出入。为配合岛上兴建公共屋邨和发展工业区,工务司署遂于1977年8月动工兴建此桥,将鸭脷洲连接港岛南区与同期兴建的香港仔隧道,亦为香港岛第一条连接离岛的桥梁。整项工程包括铺设输水管,以及兴建鸭脷洲桥道和香港仔海傍道之交汇处。由于需要进行填海工程,当局需要徙置近2,300名渔民。
鸭脷洲大桥于1980年3月28日通车,初期只设有两条行车线,但桥面预留空间以供日后扩阔。当局同时考虑到香港仔海峡船只往来频繁,桥底距离水面最少16米,让大型船只通行无阻。
通车初期,运输署只容许领取许可证的驾驶人士使用。直至同年5月,鸭脷洲邨开始入伙,中华巴士才开办岛上首条巴士路线95号线,方便居民前往香港仔市中心。
随著利东邨入伙、海怡半岛即将落成,鸭脷洲对外交通流量大增,大桥日渐不胜负荷。万一发生交通意外,鸭脷洲对外交通随即完全中断,居民要求增建新桥的呼声日增。路政署遂于1988年研究建造「第二条鸭脷洲大桥」,顾问报告订出11个方案,分别为:
当时南区区议会和岛上居民组织较为支持「5号桥」,将鸭脷洲中部接连鱼类批发市场一段的香港仔海傍道,但方案遭海怡半岛发展商香港电灯及和记黄埔以破坏景观为由反对。虽然鸭脷洲居民普遍认为复制桥无助解决交通樽颈的问题,但政府仍以造价较低和耗时更短为由,采纳了9号方案。而复制部份于1992年动工兴建,1994年7月28日早上十时半启用。旧桥两条行车线当天起改为西行,复制桥则为东行,并将大桥的每小时最高行车量由1,900架次增加至5,600架次。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