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梵文:Saddharmasmṛty-upasthāna sūtra)为说一切有部或正量部所敷衍、集成之佛典,收入大正藏〈经集部〉。元魏时,由瞿昙般若流支在542年、543年译为汉文,共70卷,有梵语本,亦有藏译本。其内容解说五道轮回之善恶业报,涵盖相当多的阿毘达磨教相。其教理与说一切有部十分相似,也有些许差异处,可能属于接近说一切有部的某一个部派或其分支。 本经有两种晚出、受到大乘佛教教义润饰的略集本,名为《妙法圣念处经》和《诸法集要经》。 概论. 《正法念处经》解说十善业及十恶业,观生死可厌。描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含龙、阿修罗),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等天道,最后阐述四大部洲的人道以及「身念处」的修行方法。 部派宗义. 正法念处经所载之阿毘达磨教相: 记述五道「人、天、地狱、傍生、鬼」,划分阿修罗为两种,魔身饿鬼是鬼道,住须弥山大海底,与天相争斗的阿修罗是傍生。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主张五道,阿修罗只视为鬼道。南传上座部《论事》主张五道,南传上座部认为与忉利天斗争的阿修罗是天道,起-{尸阿修罗等堕苦处阿修罗是鬼道。正量部、大众部、大乘佛教主张六道,别立阿修罗为一道。大乘佛教的《瑜伽师地论》则以阿修罗为天道。犊子部《三法度论》列出人、天、三恶道,未特别言及阿修罗,大毘婆沙论和大智度论称犊子部亦主张六道。 记述了十七种中阴有。在部派佛教当中,中阴身为说一切有部和正量部的主张,分别说部、大众部中的诸多部派反对中有学说。 记述了煖、顶、忍、世第一法的次第。在部派佛教当中,此为《大毘婆沙论》在见道位前所立的四善根位,源自说一切有部身论《发智论》和妙音(Ghoṣa,公元一、二世纪人物)。犊子部在见道位前,则是立忍、名、相、世第一法,分别说部和大众部不作此说,而立「种性地法」。 记述了三无为法。在部派佛教当中,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及譬喻师立三无为,化地部和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皆立九无为,有分别论者立四无为。南传上座部只称涅槃为无为,这继承了《阿含》的说法。《舍利弗阿毗昙论》说到非圣七无为和法入九无为。《大毗婆沙论》和《论事》中,介绍各部派的无为论,关于无为,部派佛教的解释莫衷一是。 诵九十八结使。据传此为发智论主的创说,而为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所采用。分别论者不做此说,以佛经只说随眠有七种,此说非契经所说。 记述十大地法,以及依此展开的四十种心所法类型。在部派中,此为说一切有部的创说,而源自品类论,经部师室利逻多不承认十大地法,而只立受、想、思三种心所。以契经有说此文句,而十大地法为部派论师立说之故。南传上座部《法集论》、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毘昙论》中,也散说心所法,而不用十大地法的方式分类。 记述十一种色法,以无表色为实法,立「法处所摄色」,这是说一切有部的主张。譬喻师说「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所立色法,只有十色处——眼等五根,及色等五境。由于不立法处所摄色,认为无表色非实法。 考证. 根据古代唯识学者的说法,正法念处经许「蛇眼闻声」,此为正量部宗义,非属大乘义。众贤等师(迦湿弥罗国师)不诵此经。 水野弘元考究本经「心所法」分类,发现与说一切有部相近,都说四十心所法。而在心所法的列举顺序和细部项目、对布施的成立要件,皆和瞿沙(Ghoṣa)的甘露味论相当雷同。而推断本经可能是由和瞿沙(健驮罗国师)有关系的人所作,或许是公元二世纪左右。《国译一切经》的解题,则认为本经的成立比大毗婆沙论和龙树的大智度论晚,当在公元五世纪末以后。 印顺法师认为,由内容来说,除经中说色界二十一天,五净居天外,每禅有四天,这与说一切有部不合外,其他的内容如阿修罗业果,没有自成一品。又如经说十大地法,三无为法,十一种色法;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十染污地法,十大善地法的四十心所法分类;四谛十六行相,四加行道等说法,都与说一切有部雷同。可能是西北印度的学者,敷衍成如此庞大的部帙,在公元三、四世纪时集出。 Daniel Malinowski Stuart认为《正法念处经》的第一品〈十善业道品〉和第二品〈生死品〉为整部经文当中最先成立的部份,是经文的古层,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增广成包含许多说一切有部教理的庞大部帙,大约成立于公元150年到400年这段期间。其生死品为最古老的部份,也是整部经的核心,该品内容的前半部是中阿含经《分别六界经》的再制。由于经文处处强调瑜伽行地,编纂者很可能是瑜伽师,其经文维持著初期佛教以阿罗汉为修行目标的基调,但又潜藏了大乘佛教菩萨思想的原型。
正法念处经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