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吕炳川
吕炳川(1929年9月4日—1986年3月15日)是台湾的民族音乐学家,东京大学博士,也是台湾本土第一位民族音乐学博士。其研究成果丰硕,除了台湾原住民音乐的研究最为知名之外,也涉及汉民族各类的乐种与剧种,为台湾民族音乐学研究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1977年以《台湾原住民族高砂族の音楽》唱片集及解说荣获日本文部省艺术祭大奖。曾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校,为香港民族音乐学会首任会长。也是最早在中华民国推动才能教育的一位学者。 生平. 吕炳川于1929年在澎湖厅(现澎湖县)出生,两年后举家搬迁至高雄。从小就展现多元的学习兴趣,滑翔机、摄影、音乐及音响都有深入的钻研,音乐则是他一直执著与努力的一个方向。1943年进入高雄州立高雄商业学校初级部,接受了日治时代旧制的三年中学教育,战后再转入高级部就读。毕业后进入高雄港务局工作,之后再转入东南水泥公司。1959年还担任过高雄市立交响乐团的指挥,一直到1962年出国留学为止。 教育. 1962年赴日留学,就读武藏野音乐大学,主修小提琴,1966年获得音乐艺术学士学位。后受到音乐学家和岸边成雄影响,就读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修音乐美学,兼修民族音乐学,师事岸边成雄,并回台进行第一次的田野调查。1971年担任东海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研究室研究委员。1972年以《台湾高砂族の音楽——比较音楽学的考察》获得文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台后,曾担任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国立艺专音乐教授、实践家政专科学校音乐教授兼科主任,并在台湾大学讲授「音乐美学」课程。 1980年受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教授,但同年也接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的邀聘,再三考量之下,最后决定到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一职。1984年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的音乐学者、演奏家、作曲家、乐评家叶明媚、刘靖之、李明、毛宇宽、项斯华、曾叶发、梁沛锦、吴赣伯、李德君、周凡夫、黎键等人一同成立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于1985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讲学研究。1986年3月15日因心脏病于香港逝世,享年57岁。 学术研究. 吕炳川的研究以台湾原住民音乐最为知名,田野调查和采集的族群超过130个村落。另外在汉民族音乐的调查研究上,也留下大量的影音资料和研究文献。由于他对于器材和技术的专业和讲究,这些资料都有极高的品质,其中《台湾原住民(高砂族)音乐》唱片三张,于1977年荣获日本文部省的艺术季大奖。《台湾汉民族音乐》专辑三张,其中包含宗教音乐、歌曲与合奏、杂伎、民谣、戏曲等五部份,也记录整理了台湾重要的各类型戏曲与音乐,这些大量的宝贵资料在文建会的支持下皆已完成数位化,其中诠释档的内容都收录在台湾音乐馆的台湾音乐群像资料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际网路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网站中。 其博士论文《台湾高砂族の音乐——比较音乐学的考察》被收录在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中。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以及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的 "Deutsche Verlag für Musik" 里有关台湾民族音乐的篇章,皆由吕炳川撰写。也曾为日本新版《世界大百科辞典》执笔撰述有关「国乐」及「台湾音乐」之内容。 曾协助日本音乐学家来台进行调查和研究。 因为骤逝,留下《台湾高山族音乐的研究计划》及《歌仔戏的研究著作架构》之计划未完成。 获奖. 1977年以《台湾原住民族高砂族の音楽》唱片集及解说(日本胜利公司出品)获得日本文部省艺术祭大奖。 贡献. 曾研究才能教育,并成立「中华才能教育中心」,于台南神学院创办「才能教育儿童弦乐团」,在台北成立才育幼稚园。 外部连结. 重定向;重新导向;
吕炳川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