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翅目
膜翅目(学名:--
)是昆虫纲中的一个目,其名来自于本目昆虫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本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在全世界有约100科,已描述约15万个物种,已知绝灭物种2,000种以上,实际物种数量估计可能超过100万种,是昆虫纲中第三大的目(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起源自三叠纪。
分类.
传统形态学中,依据身体形态将膜翅目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但如果从支序分类学的角度上讲,细腰亚目完全是广腰亚目的一个子类群,包含广腰亚目全部物种在内的最小包容支也包括整个细腰亚目,这使得在不考虑化石物种的情况下,广腰亚目变成了膜翅目的一个次异名。因此目前广腰亚目已被视为一个并系群而逐渐被淘汰。
广腰亚目为并系群,该亚目昆虫通常称为叶蜂、锯蜂或锯蝇(Sawfly),为膜翅目中较原始的种类。幼虫一般是植食性,外观近似于鳞翅目幼虫。雌成虫的产卵管没有演化成螫针。
细腰亚目由广腰亚目进化而来,包括大多数的膜翅目物种,被认为是单系群。该亚目昆虫腹节隘缩,形成如同「腰」一般的细长体节,例如蚂蚁和各种蜂类。以形态学来看,细腰亚目的第一腹节并入了胸节之中,形成了所谓的「前伸腹节」,而第二腹节(有些物种包含第三腹节)隘缩,形成所谓「腰节」,但事实上,前伸腹节和腰节都是腹节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细腰亚目的幼虫没有足,呈蛴螬状。许多细腰亚目的物种有育幼行为。一些细腰亚目的物种具有社会性,如蚂蚁、黄蜂、蜜蜂等;另一些则为独居(称作独居蜂),如切叶蜂等。
演化树.
下图为本目下各分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
由演化树可得知广腰亚目为一倂系群。
螫针和毒.
许多细腰亚目物种的产卵管演化为螫针,如黄蜂、蜜蜂和大部分品种的蚂蚁等。
当中许多品种的雌虫可以将其螫针刺入猎物或敌人的皮肤并注射由毒腺分泌的毒液。部分品种(比如黄蜂)可以将它们的刺拔出,因此可进行多次攻击,另一些(比如蜜蜂)的刺具有倒刺,螫入目标后螫针会留在目标身上(不过只留在温血动物的皮肤中),蜜蜂挣脱目标时内脏会随著留在目标体内的螫针被拉出,因此会在螫人后的数分钟内死去。
有些蚂蚁可以喷射毒液,有些会利用大颚固定敌人,再用腹部末端的螫针注射毒液。
一般膜翅目昆虫只有在紧急状态下才进攻人,比如在保护巢或觉得它们受到威胁的时候。
为了避免被刺一般不应该走近蜂巢(保持4米以上的距离),在蜂附近不要做快的行动。被刺后尽量快速离开,因为其它蜂可能会被散发出来的气味吸引。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