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苏进强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苏进强(1953年4月5日-),笔名履彊,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人,中华民国军人、诗人、学者、小说家与政治人物,曾为中华民国陆军部队指挥官,现任台湾新故乡智库协会秘书长。苏进强早年投身军伍,1969年考入中华民国陆军士官学校常士11期第一名毕业后保送陆军军官学校就学,最后于三军大学战略研究班毕业,服务中华民国陆军二十余年,经历陆军士官学校教官、参谋、指挥官,于1990年退役。 在军中,苏进强便常执笔写作,曾经八度获得国军文艺金像奖、两度陆军文艺金狮奖与中国文艺奖章、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小说奖(两次)、吴浊流文学奖等。自军中退伍后,转任张荣发基金会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国策研究院文教基金会前身)研究员、南华大学和平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并且担任《台湾时报》总主笔;之后,也出任国家安全会议咨询委员。在文学社团的参与上,苏进强是阳光小集成员。2003年并获哈萨克国立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台湾团结联盟党主席、国安会咨询委员、总统府人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荣誉总会长,目前专职写作。2014年因发表亲中言论,严重违背台联一贯捍卫台湾的立场,被开除党籍。 重要经历. 曾任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团结联盟党主席、南华大学和平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暨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教授、台湾新闻报及台湾时报社长兼总主笔、国安会咨询委员、中华文化复兴总会秘书长、总统府人权咨询委员会委员、台湾原乡文化暨社区发展协会会长、新时代智库协会会长、台湾青年数位文化创新协会理事长、金马台澎两岸交流协会会长、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副主席、国策研究院资深顾问、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荣誉总会长。 早年生活. 1953年4月5日苏进强出生于云林县褒忠乡,家中以务农为生。1969年,进入陆军第一士官学校常备士官班第11期。1972年,以第一名成绩自陆军第一士官学校常备士官班砲兵科毕业,担任陆军砲兵学校中士助教。同年夏天,并进入陆军步兵学校体干部第六期,接受跆拳道训练,并写作不辍;1973年9月,苏进强保送陆军官校正期班46期。1986年春,入三军大学正规班受训。1987年7月,自三军大学战略研究班毕业,分发至屏东野战部队,戍守屏东、台东海防。1990年8月19日,离别22年军旅生涯,退伍后除写作外,并投入媒体、政治、文化工作。 文化工作. 台湾文化会馆基金会. 2011年12月,应邀担任「财团法人台湾文化会馆基金会」执行长,接受〈新新闻〉专访,宣布今后对政治抱持「只关心、不参与」的立场,谢绝包括台联在内的政党邀约与活动,回归文化人、作家的角色。会馆开幕同时,并于台中市「台湾文化会馆」举办「美丽台湾,名家联展」,参展艺术家包括陈银辉、王守英、纪宗仁、施并锡、郭林勇、陈阳熙、杨严囊、郑杏芝、蔡正一、庄明中、王迎春、白沧沂等人。开幕当天,时任萧万长副总统前往出席「财团法人台湾文化会馆基金会」成立暨「美丽台湾名家联展」揭幕典礼,除祝贺该基金会会务运作顺利,并期许该基金会本著「爱台湾的心」,继续为台湾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及文化尽心尽力。 2012年7月于台湾文化会馆策划展出「岛屿思维的〈台湾当代水墨展〉」,展出名家包括黄朝湖、袁金塔、李振明、程代勒、庄连东、张富峻等人。9月与台北印象画廊合作,于台中市「台湾文化会馆」举办「台湾当代艺术.抽象.新表现」画展。同月,应邀赴中国大陆江苏省昆山市参加2012年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台商精神家园建设」专题论坛,首度于大陆公开发表「从台湾社区营造经验,看大陆文明社会的未来发展」,强调台湾社造经验与公民社会发展。 2013年3月以执行长身份参加台湾文化会馆基金会与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共同举办「美丽台湾:台湾近现代名家经典作品」,展出作品包括张大千、溥心仪、黄君璧与⋯⋯等自1911-2011年间台湾画家141位,作品147幅,本项展览由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廖仁义担任策展人。4月延续前项展览于上海「中华艺术宫」(原上海美术馆)展出。6月辞卸「台湾文化会馆基金会」执行长,应吕秀莲前副总统之邀,担任《玉山周报》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合办之「台湾21名家联展」总策划。 学术研究. 1991年,于中央日报发表「波湾风云不等同台海浪涛」专文,从地缘政治观点分析波湾战争与台海局势,获李登辉总统赞赏,除召见垂询外,并推荐至民间智库张荣发基金会「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任职。4月,获聘张荣发基金会「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任政策研究员、国防小组召集人暨「国策双周刊」主编。6月,完成传记《风骨嶙峋──台湾反抗运动先驱蔡培火传》由「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7月,应聘兼任文化总会《活水》双周刊总编辑。 1992年,除专任国策中心政策研究员,发表多篇有关国防政策、安全战略、国防预算论文外,仍兼任文化总会主任秘书,负责专案企划及重要文稿撰写。编著《亲爱相守》丛书十册,由文建会出版;《文化药包》丛书四册由文化总会出版。 应中央日报「星期周刊」总编辑古蒙仁之邀,撰写中外名将简传「百战英雄」专栏。 1993年撰写学术论文〈台海潜在军事冲突评估〉、〈大陆劫机来台的问题与对策〉等,获国内各大媒体报导、转载。 1995年受邀担任各媒体军事评论专栏、台海安全议题社论主笔,并陆续发表多篇国防学术论文。受聘台北市政府公训中心担任「危机处理」专题班讲座教授,课程包括「危机处理与危机传播」、「市政危机处理状况演练」、「台海安全的危机管理与预防」等,授课对象包括市府各级公务员与警消人员。学术论文集《台海安全与国防改革》由业强出版社出版,并列为国策中心智库丛书,为国内首部由民间出版之国防学术论著。 1996年发表〈台湾安全与国军兵力结构〉等论文,并经常受媒体专访台海安全问题。 199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发表「列宁式政权民主化过程中的军政关系 – 台湾的发展经验」,深获好评。同年编撰文化总会「欢喜新台湾」系列丛书,并受聘为南华管理学院和平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1月,主编《全民看国防》学术期刊。 2000年,发表多篇国防学术论文,为朝野总统候选人引用为「国防政策」白皮书内容。应文化总会、农委会之邀,编辑「欣欣向农 – 台湾土地愿景」丛书。 2003年9月,学术论文〈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由扬智出版社印行,国安会秘书长康宁祥、国防部长汤曜明、淡江大学战略所所长黄介正等人,分别为本书撰写推荐序文。 2004年1月,考选部敦聘为国军上校以上军官外职停役转任公务人员检核委员会委员。3月,应中国时报之邀参加由林圣芬社长主持之「两岸防止军事冲突之探讨」研讨会,与会人士包括黄介正、袁易、俞雨霖等人,主张两岸宜架构「信心建立措施」以维持台海和平稳定。同年8月应聘南华大学管理学院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讲授「危机管理」与「社区营造」课程。 2009年12月,担任「国家展望文教基金会」暨「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 2010年应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院」田弘茂院长之邀,担任不支薪资深顾问暨资深研究员。 媒体工作. 1996年,担任台湾时报总主笔,负责言论部门;并担任全民衞视《军中讲》电视节目主持人。 1997年受民视之邀,主持「全民看国防」电视节目,为国内唯一以国防安全为主题之新闻性现场节目,邀请现、退役将校与国内学者专家,针对军中管教、军中人权、军民关系、军队文化、国防政策、台海安全与和平、危机管理等问题,举行电视座谈,每周六下午二时至四时,座谈内容并于次周一由台湾时报全版刊登,开启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合作风气之先,并建构军队与社会良性互动平台,对改善军中管教,尤具助益,深获各界好评。 2000年继续担任台湾时报总主笔,七月,担任「台湾新闻报」民营化后首任社长兼总主笔,董事长为张瑞德先生。 2007年7月,接任台湾时报社长,并兼任总主笔,同时宣示,《台湾时报》不会也不可能变成任何政党的文宣工具,仍将秉持既有的「无党无派,就事论事」之台湾主体立场,报导新闻、针砭时弊。9月国、民两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谢长廷等人,分别拜访台湾时报,并接受专访。 2008年10月,请辞台湾时报社长兼总主笔,并受聘为有线电视《台湾艺术电视台》董事长。隔年参与吕秀莲前副总统创办之《玉山周报》,并代表台艺台捐款新台币壹佰万元赞助。 政治工作. 柏杨与《人权纪念碑》. 1998年2月,应人权基金会董事长柏杨先生之邀,担任基金会董事暨「绿岛垂涙碑」建碑委员。5月,偕同作家柏杨、卢世祥、周碧瑟教授等人赴行政院拜会行政院长萧万长,会谈筹建绿岛人权纪念碑事宜,萧院长并建议将《绿岛垂涙碑》更名为《人权纪念碑》,并将建碑地点与原「绿洲山庄」,整合成「人权纪念公园」,落成后再交由林务局东管处管理、维护,柏杨欣然同意。 11月,偕人权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作家柏杨、执行长周碧瑟、董事曾志朗、卢世祥、王荣文等人赴总统府拜会李登辉总统,简报绿岛人权纪念碑筹建事宜,李总统宣布将捐出著作〈台湾的主张〉版税新台币壹千万元资助纪念碑工程费用。 12月,偕人权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柏杨暨夫人,与执行长周碧瑟、董事会成员赴绿岛参加人权纪念碑动土典礼,典礼由时任行政院长萧万长先生主持。时任李登辉前总统并于12月29日接见「人权教育基金会」人权纪念碑建碑委员柏杨、周碧瑟、王荣文、黄日灿、张鸿仁、周俊吉、吴祥辉、曾志朗、苏进强、洪清庆。李前总统表示,我们要告别悲情,从悲情中寻找幸福,如此悲哀也会变成幸福,这就是他提出新台湾人的意义。「我们要把不同的文化全部融合起来,从中建立新的文化,追寻幸福,把悲哀变成幸福」,因此,总统期许国人要让过去不快的悲情历史结束,建立一个成熟、有爱心、关怀、有教养的社会。 1999年12月,绿岛人权纪念碑落成,由李登辉前总统与作家柏杨共同揭幕,纪念碑刻上柏杨诗文: 在那个时代 有多少母亲为她们囚禁在这个岛上的孩子 长夜哭泣 纪念碑上并镌刻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受难者名单。 2007年12月,偕萧万长先生至新店花园新城探视、慰问卧病的作家柏杨。 2018年8月,论文〈心怀宽厚行孝道——柏杨的家庭与婚姻观〉于中时人间副刊「柏杨逝世十周年」特别企划专辑刊出。 总统府人权咨询小组. 2000年10月,陈前总统任命副总统吕秀莲女士为总统府人权咨询小组召集人,并聘请苏进强为总统府人权咨询小组咨询委员之一,为保障及提升国内人权,推动参与国际人权活动,宣导人权思想,适时提供总统相关之咨询与建议。 廿一位咨询委员均为对人权有专精及贡献之杰出人士,包括(依姓氏笔划顺序):尤美女(律师)、利格拉乐.阿 (台中县弥互团队部落重建协进会秘书长)、邱晃泉(律师)、邵庆明(台湾世界展望会会长)、柏杨(作家)、陈三儿(律师)、陈隆志(陈隆志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耀昌(台大医学院教授兼法医学科主任)、柴松林(中国人权协会理事长)、黄默(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黄文雄(前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许世楷(日本京田垫大学政治系名誉教授)、庄国明(律师)、单国玺(天主教枢机主教)、贺德芬(台大法律系教授)、杨宪宏(英文台湾新闻报社长)、蔡明殿(前国际特赦组织中华民国总会秘书长)、罗荣光(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总干事)、释净耀(财团法人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苏友辰 (律师)、苏进强(台湾时报总主笔)。 国家安全会议. 2002年1月,受陈水扁总统任命,担任「国家安全会议」咨询委员一职,嗣后并兼任国安会发言人。咨询委员包括陈永成、赖幸媛、柯承亨、林中斌等五人。12月,奉命率团至哈萨克共和国访问,团员包括经济部次长陈瑞龙、国科会副主委谢清志、中油董事长陈朝威暨外贸协会代表、台大、政大教授多人,除洽谈台哈双边经贸、文化交流外,并应邀赴哈蕯克国立大学专题演讲并接受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文化总会. 2003年8月,请辞国安会咨询委员,并由总统兼会长陈水扁聘任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秘书长,并亲自主持《走读台湾》编辑企画,邀请各县市报导文学作家参与写作。 2004年2月,偕陈水扁总统参加云林县褒忠鄕马鸣山「镇安宫」五年千岁遶境祈福大游行「吃饭担,保平安」活动。8月,在文化总会秘书长苏进强及青年委员会主委侯文咏的建议与时任陈水扁总统的全力支持下,与总统府共同举行「总统青年人文讲座」。总统不但相当重视这个活动,更希望藉著推出人文讲座重拾国人对文化的注意力。10月,陪同陈总统颁授资深文学家柏杨、钟肇政、叶石涛、琦君及齐邦媛二等卿云勋章各乙座,以表彰渠等毕生致力文学创作、丰富社会人心所作之贡献。 任内筹划办理了包括「总统文化奖」、「台湾之歌」词曲征选、推广经典教育、台湾前卫艺术展、网路艺术城邦、人权婚礼、「玉山学」活动、文化讲座等相关节目,不但让国人感受到文化总会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也展现深厚的内涵与活力。 台湾团结联盟. 2001年1月,除继续担任台湾新闻报社长兼总主笔外,并与李前总统、萧万长前院长等朝野人士,讨论时局发展。3月,受李前总统之命,参与筹备「全国工商产业联盟」,并负责文宣、秘书处事宜,联盟于31日假台中市侨泰饭店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前副总统萧万长为会长,全国工业区厂商联谊会会长黄宗源先生为副会长,前总统李登辉先生为名誉会长,与会之全国工商团体负责人达一千二百余人,并决议以政治团体名义推派立委候选人,参加年底立委选举。 4月,「全国工商产业联盟」决议改组为「台湾团结联盟」党,受前总统李登辉先生之命,指派为新政党秘书长并参与政党筹组事宜,前行政院长萧万长则不再参与新政党事务,改由前内政部长黄主文担任主席。8月,新政党正式立案成立,并提名39位立委候选人,辞卸台湾新闻报社长职务,专任台联党秘书长兼文宣部主任,全力辅选并负责文宣、活动企划事宜。12月,第八届立委选举,台联党获十三席立委,选后请辞台联党秘书长职务,旋后陈水扁总统即特聘为国安会咨询委员。 2004年12月第六届立委选举,台联党选举结果不如预期,党主席黄主文请辞,受精神领袖李前总统力邀,虽多次婉拒,并以「何德何能,绝不可能」,公开宣示坚辞立场,后由李前总统亲向陈水扁总统「要人」,始不得不重返党职。 2005年1月,正式接任台联党第二任主席一职,民进党秘书长张俊雄、副秘书长李应元、钟佳滨亲往台联党部拜会,洽谈政党合作事宜。4月清明节前夕率团赴日访问,并至靖国神社参拜日据时期台籍老兵英灵,引发统派人士批评与抗议。5月带领台联党参与任务型国代选举,并重申反对「单一选区两票制」修宪案,投票结果台联党得票率仅次于国、民两党,跃升为国内第三大党。6月以台联党主席身份,公开宣示不排斥加入陈水扁总统宣示成立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同时主张「两岸交流不必预设统独立场」,且不能违背尊严、对等、和平、民主原则,并呼吁中共在国际组织应该对台释出善意,同时期待朝野各界共商大陆对台方针对策。 2006年5月,台联党提名北、高市长候选人周玉蔻、罗志明暨市议员赵天麟、简余晏等人。8月北、高市长、市议员候选人选举活动正式展开。12月北高市长、市议员选举结果不如预期,宣布请辞党主席,嗣后,依预定行程率领台联党公职人员访英,拜会英国国会暨台湾侨胞,并至伦敦政经学院等地参访。访英期间,李前总统亲电慰留,并要求提前返台,然苏进强辞意甚坚,返台后仍再度公开宣布请辞台联党主席,虽获李前总统三度慰留,仍坚持辞意。 2007年1月自台联党主席职位卸任,公开宣示不再参与台联任何党务活动,形同退出台联。台联党主席由黄昆辉继任。 建国百年基金会. 2009年11月,应萧万长副总统之邀,与作家平路、财金专家宋文淇共同担任「财团法人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基金会」顾问,基金会董事长为萧万长,执行长由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兼任。 2011年8月23日,赴金门参加「和平钟」揭幕活动。9月参加「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基金会」委托「国策研究院文教基金会」之「民主论坛系列活动」及「中华民国再创奇迹」国际研讨会,以及「台湾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参与」高峰论坛。 2011年12月17日,陪同时任萧万长副总统出席「百年奉献,爱在台湾」暨「2030未来梦想家」揭幕仪式暨感恩园游会,并与行政院文建会副主委李仁芳、教育部国教司长黄子腾、台湾公益组织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王振轩等人共同为「时空胶囊」进行揭幕仪式。 两岸交流. 2013年9月,公开倡议马英九总统恢复适用「国统纲领」,以建立两岸互信机制。11月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之邀,参加「两岸文化沙龙」专题演讲,呼吁两岸加强文化交流,倡议以「尊重、包容、欣赏、分享」的王道精神,做为两岸和平发展、增进两岸互信、化解纷争的活水。 2014年2月应邀参加「连习会」,主张两岸和平发展,并以加强两岸基层交流,奠定两岸社会互信的基础。因主张两岸和平交流与建立两岸互信,3月与台联党正式决裂。12月担任「金马台澎两岸交流协会」会长,并率团参访北京社区发展现况,并推广台湾社区营造成果。 2016年担任台湾文化暨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持续推动国内社区发展与地方创生,并与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北京海峡两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办理「京台社区论坛」,推动两岸基层社区交流活动。 文学创作. 苏进强以笔名履彊写作小说,将写实风格与乡土文学作出结合,曾参与《绿地》诗刊创刊,为「阳光小集」诗人,游走诗、散文、小说各种文类。曾八度获得国军文艺金像奖及八十年度吴浊流文学奖、中国时报第四届文学奖、联合报第三、第六届小说奖、中国文艺奖章。苏进强除军事、国家安全的专业著作之外,并著有短篇小说集《杨桃树》、《江山有待》,中篇小说《春风有情》、《春讯》,长篇小说《水势》、《江山儿女》,散文集《让爱自由》、《乡关何处》等三十余册。其中,以短篇小说《杨桃树》获得《联合报》第六届(1981年)短篇小说奖(并入选年度小说奖),同时被国立编译馆选入台湾的国民中学国文课本(分为上下两课),《老杨和他的女人》等作品亦被翻译成英文、俄文等多国文字。 文学创作. 1970年,开始写作、投稿,除于校刊投稿外,第一首诗〈美之惑〉发表于羊令野先生主编之《诗队伍》,并在《青年战士报》胡秀(呼啸)先生主编之新文艺副刊发表多篇散文,获羊、胡两位先生鼓励甚大,写作不辍。 1972年,短篇小说〈新添上瓦的小屋〉、〈那一渠大圳〉、〈祭〉、〈病〉等发表于联合报副刊,〈宋班长〉于中央日报副刊,边界之蚁〉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1973年,发表短篇小说〈青汉伯〉、〈追〉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并有多篇小说、散文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新生报副刊、文坛杂志等。 1974年,担任陆军官校正期班文艺社社长,并获全国大专院校诗刊朗诵第一名,同时于校刊《黄埔周报》主编〈江弦〉诗页。短篇小说〈猪〉、〈番通仔的一天〉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1975年,与诗友庄锡钊、傅文正、许振江等人,创办《绿地》诗刊,发表「思念」、「苇」、「那是谁人」、「绝唱」、「早晨的班攻击」、「千柱香」、「然而」、「回家」、「渐感悲愁的大地」等。获前辈诗人羊令野不啻赞赏鼓励,诗作均发表于羊令野主编之《诗队伍》以及小草诗刊、草根诗刊、大海洋诗刊、山水、黄埔周报、阳光小集等。同年,获大专新诗、散文比赛第一、二名。 1976年,短篇小说〈赤脚的滋味〉发表于《台湾文艺》。 1977年,陆军官校毕业。七月,短篇小说〈榕〉发表于联合报副刊,十月以短篇小说〈雪融千里〉获「国军文艺金像奖」短篇小说银像奖(金像奖从缺)。 1978年:4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飞翔之鹰》。5月,散文集《纷飞》由德馨室出版社印行;小说〈蛊〉发表于钟肇政先生主编之民众日报副刊,并获叶石涛、彭瑞金推介,入选《一九七八台湾小说选》。7月,小说集《乡垣近事》由德馨室出版社印行,小说家呼啸以〈灿烂的起点〉为序。8月,以散文「伏击」获陆军第六届文艺金狮奖。9月,短篇小说〈榕〉获「联合报第三届小说奖」。10月,长篇小说〈水势〉获「国军文艺金像奖」长篇小说银像奖。 1979年,以〈春讯〉获国军第十五届中篇小说金像奖,〈排附与我〉获短篇小说银像奖。同年《绿地诗刊》停刊。 1980年,以〈生命之歌〉获国军第十六届短篇小说金像奖。 1981年:〈锣鼓歌〉入选《台湾文艺小说选》,同年12月,短篇小说集《锣鼓歌》由蓬莱出版社出版。9月〈杨桃树〉获《联合报》第六届短篇小说奖,评审叶石涛讃许为「回家的方式」新题材,该文并入选年度小说奖,评论家沈萌华以「绿树荫浓一院春」为题推荐。(该文迄今被各选集、报刊、杂志转载达十余次)。〈晒谷埕春秋志〉获《中国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优等奖。年内并加入由诗人向阳、张雪映、苦苓、陌上尘等人创办之《阳光小集》诗刊。短篇小说〈雨〉发表于《现代文学》复刊号15期。 1982年,由采风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惊艳》与小说集《雪融千里》。散文〈有情篇〉入选九歌版年度散文选。发表短篇小说〈家事〉于台湾时报副刊、〈畸地〉于自立晚报副刊。 1983年:3月,应兰亭出版社之邀,出版短篇小说集《杨桃树》,并列入兰亭当代文学大系。10月,长诗《春天的讯息》获国军文艺金像奖。年中,并发表短篇小说〈上游〉于台湾时报副刊、〈遭遇〉于春秋杂志、〈哭泣的男人〉于自立晚报副刊、〈秘密日记〉于小说创作。当年度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之数篇小说、散文共达十余万字,为创作高峰期。 1984年,〈江山有待〉获「国军文艺金像奖」短篇小说第一名。发表短篇小说〈两个爸爸,一个妈妈〉于台湾时报副刊,并入选唐文标主编「七十三年度台湾小说选」。短篇小说「狙击手何立吾」发表于自立晚报副刊。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梦境〉等十余篇于联合报副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中央日报副刊、台湾时报副刊、民众日报副刊、文学界、现代文学等刊物。 1986年,由希代出版社印行小说集《回家的方式》。于《联合文学》发表〈无爱〉、〈牵狗去散步〉等重要作品。由皇冠出版社印行短篇小说集《无爱》。皇冠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乡关何处》,该文并入选九歌出版年度散文选。中篇小说〈青青子衿〉刊于青年周刊。 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我要去当国王〉、〈春衫颜色〉、〈鸽子〉、〈再版散文〉、〈国防军冬季出击〉等于民众日报副刊、大华晚报副刊、皇冠杂志等。11月,中篇小说〈颤抖的大地〉改名〈天机〉于《中央日报》连载。 1988年:中篇小说〈回家〉于中时晚报副刊连载。发表短篇小说〈关于诺贝尔〉于中央日报副刊、〈女作家的梦魇〉于自立晚报副刊、〈那个男子在海岸徘徊〉于自由时报副刊、〈同学会〉于新生报副刊。散文〈有梦策马〉入选希代年度海峡散文选及九歌年度散文选。原名〈飞翔之鹰〉改为〈我不要回台北〉再版刊行,入选「联合报质的排行榜」,民生报并专文推荐。 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老杨和他的女人〉于联合报副刊,并入选希代年度海峡小说选。短篇小说〈信〉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大师的梦魇〉于联合文学杂志。 1990年,发表短篇小说〈桃花女子〉于联合文学、〈情节〉于新地文学。〈巡山员老李〉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8万字中篇小说〈旅程〉于《自立晚报》连载发表。 1991年:散文集《让爱自由》由业强出版社出版。2月,短篇小说〈情节〉获八十年度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创作奖正奖,并由财团法人吴浊流文学奖基金会代表人吴万鑫暨主任委员钟肇政颁奖。3月,短篇小说集《我要去当国王》由联合文学出版。短篇小说〈杨桃树〉选入国民中学第六册国文课本第16,17课,成为继杨逵、黄春明之后编入国中国文课本教科书的乡土小说。 1992年4月,小说集《杨桃树》由业强出版社增订再版,评论家李瑞腾、姚一苇、叶石涛分别推荐序。 同月中,《台湾作家全集》短篇小说卷/战后第三代〈履彊集〉,由评论家高天生主编,收录〈锣鼓歌〉、〈奔〉、〈蛊〉、〈晒鼓埕春秋志〉、〈杨桃树〉、〈遗弃〉、〈两个爸爸〉、〈早晨的公园〉、〈大师的梦魇〉、〈无常〉、〈荷花与剑〉等篇,评论家齐邦媛以「飘泊与回家的文学一一观察人生作家履彊」丶施淑教授「与现实一起成长」为本书序,全集并由作家钟肇政撰写总序绪言。同年10月,短篇小说〈杨桃树〉、〈情节〉入选郭枫总编辑、郑清文、李乔、许达然、吴晟、吕正惠编委,〈台湾当代小说精选〉第4辑(台湾新地文学、北京三朕书店分别以繁体、简体字出版),同时入选的小说家有吴念真、宋泽莱、平路、吴锦发、保真、张大春、田雅克等人。 1993年3月,短篇小说〈老杨和他的女人〉由中华民国笔会季刊翻译刊登于《The Chinese PEN》春季号「当代台湾文学选译」,并由《自由中国纪事报》转载,复经美国耶鲁大学选入《Yale-China Review, Spring 1993》。7月,短篇小说〈天火〉刊登于幼狮文艺。11月,短篇小说〈都是那个祈家威〉刊登于联合文学,为国内少数以同志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刊出后受到各方关注。 1994年1月,短篇小说集《儿女们》由联合文学出版。3月,中央日报连载「百战英雄」,由幼狮文化出版,并多次再版。6月,中篇小说《春风有情》由联合文学出版。撰写「诗小说,私小说」系列短篇,以少年军人为题材,每周乙篇连载于自由时报副刊。短篇小说〈杨桃树〉由教育电台录制成教学录影带,广发全国国民中学,为鄕土教学重要教材。 1995年受中华日报副刊主编应平书之邀,撰写「新中年物语」散文专栏,每周一篇,每篇800字。 1996年担任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暨亚洲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并与黄石城、李必贤、符兆祥等人,率国内作家代表团赴欧美、新加坡等地召开相关会议。 1997年继续担任亚洲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于内湖设立「作家工作室」教授文学创作课程。 出版《快乐去当兵》一书,由稻田出版社印行,为国内首部以如何当兵为题材之工具书,广受欢迎,印行数万册。 1998年短篇小说〈杨桃树〉由编剧张凤岐制作,为公视开播首部剧情影片。 1999年11月,短篇小说集《少年军人纪事》、散文集《新中年物语》由联合文学出版。 2000年5月于自由时报副刊发表《在自己的城堡,有如幸福的国王》长篇散文。 2002年11月,作品《杨桃树》由诗人张香华编选,被翻译为塞尔维亚(南斯拉夫)文,收录在「中国当代小说选」,〈落日〉(Zalazak Sunca)一书。本书作者包括两岸名家鲁迅、老舍、王蒙、杨逵,柏杨、聂华苓、白先勇、黄春明、李家同、履彊、郑清文、张炜、张承志、陈建功等21位小说家,计有现当代12位、台湾7位、海外2位,编选时间跨越百年,依出生年代区分,19世纪2位、20世纪初3位、10年代1位、20年代4位、30年代5位、40年代2位、50年代4位,为塞尔维亚独立后首部华文作家选集。本书亦同时于北京出版简体中文版、台北出版繁体中文版,允为当代华人小说盛事。 2003年5月由印刻文学出版中篇小说集〈天机〉,收录「天机」与「某年某月第七日」二文,前者为乡土末世预言,后者为反共寓言小说,本书由政大教授陈芳明以「写实主义未了」为文推荐。 2004年3月,短篇小说〈老杨和他的女人〉选入台大外文系齐邦媛、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最后的黄埔:老兵与离散的故事》,本书收录与老兵、眷村、探亲有关的散文/小说。入选文章之作者包括:孙玮芒、朱天心、张启疆、萧飒、白先勇、桑品载、李黎、王幼华、张晓风、戴文采、远人、李渝、袁琼琼等当代名作家。 本书同年并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翻译出版为《The Last of the Whampoa Breed Storie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老杨和他的女人〉由国内知名口译专家杜南馨老师翻译,〈Old Man Yang and His Woman〉收录在本书第49-58页。 8月,散文〈暗夜的行军队伍〉刊于联合副刊〈故鄕的文学记忆〉专辑。 9月由印刻文学出版社出版《江山有待》小说集,收录历年荣获国军文艺金像奖中、短篇小说六篇,计有〈青青子衿〉、〈排附与我〉、〈雪融千里〉、〈生命之歌〉、〈江山有待〉、中篇小说金像奖〈春讯〉等作品,诗人汪启疆以「军人履彊」为文推荐。并捐赠版税价购该书赠送国防部连队书箱,作家段彩华、呼啸等人并出席新书发表会。 12月出版〈走读台湾〉系列丛书25册,由爱书人杂志协同印行,本系列丛书为国内首部以县市为单元,由在地作家编撰之报导文学作品,出版后,由教育部引用为全国中、小学鄕土教学参考教材,并由教育部据以编撰为「走读台湾」课程。 2005年1月,散文〈我的阅读,我的文学田亩〉刊于联合副刊。3月,散文〈少年军人的诗生活〉于联合副刊。诗集〈少年军人的恋情〉,由印刻文学出版,收录作者自1970年代迄出版前不同阶段的诗作六辑,也是唯一一本诗选集,作家柏杨、诗人张香华连袂以「宝库的钥匙」、诗评家李瑞腾以「诗笔未秃,诗兴犹浓」、散文家林文义以「意志与理念」为文推荐。 2006年6月,短篇小说集〈我要去当国王〉再版,并改名为〈老杨和他的女人〉,由小说家廖辉英以「履彊的文学和事功」为推荐序。 2008年9月,散文〈深夜,在故鄕的眠床〉于联合报副刊。 2013年9月,联合报文学奖30周年特载联合副刊候延卿专访〈履彊的意外人生〉。 2017年11月,长篇散文〈云林故乡的气味呒通嫌⋯⋯〉于联合副刊「文学台湾」专辑刊出。 2020年9月短篇小说〈初恋〉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0月散文〈回想人权纪念碑破土彼日〉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1月散文〈走读亲园〉于人间福报副刊;短篇小说〈重逢〉于文讯杂志刊出。 2021年1月,诗作〈咏花神祭〉刊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2月散文〈起风的时候〉刊登于联合报副刊。6月长篇散文〈散赤的滋味〉于自由时报副、短篇小说〈寻找江进〉于优传媒刊出。7月短篇小说〈家国〉于优传媒刊出。 2021年12月,政治小说〈共和国之梦〉由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搜录十篇小说,诸篇各有意谓却可彼此串连,人物延续,情节互通,又类长篇小说。 文学大师齐邦媛在《一生中的一天》里提及老兵与离散这个主题时,曾提到「《老杨和他的女人》的作者履彊,原名苏进强,是战后本省子弟最资深的职业军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以他对军中生活的了解和本土的观点写老杨这个老兵,在去大陆探亲之后,选择重回台湾终老的责任感与深情。英译在中华民国笔会季刊出版后,耶鲁大学的 China Review 来函要求转载。」。 此外,在前卫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作家全集》 -- 《履 彊集》中,为本书作序的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施淑提到「在乡土文学论战后崛起的台湾作家中,履彊是生活经验比较特殊的一位。一方面,他生长于迄今仍保留农业生产特色的云林地区,泥土的气息,乡野的风息,对于他可以说是不假外求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另一方面,曾经是职业军人的他,军旅生活给予他一般作家无由企及的生命形态和写作材料。这两重因素,造就了履彊小说创作的独特风貌,也为他博得评论家称道的『军人魂与乡土情怀』的赞誉。」。齐邦媛在为本书总结时,她以「飘泊与回家的文学」作为她对履彊作品集观察的结论,她说:「用『乡土作家』或『军中作家』来称呼四十岁的履彊是不够妥切的。乡土和军旅经验都有某种程度的限制性,同时也有形象与心态的矛盾性。由作品看,在写作近二十年后,履彊已渐跨出这两个范畴,走向『人生作家』的境界。」。 2021年12月出版的政治小说《共和国之梦》,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瑞腾认为,过去台湾的政治小说,写二二八,写威权体制下的白色恐怖与反抗运动,履彊写的新政治小说,对象包含民进党、第三势力、本土政党,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显然,履彊已开启了台湾政治小说的新视野。
苏进强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