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林园区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林园区(#重定向 ),旧称「林仔边」,日治时期改称「林园」,前身「林园乡」,位于台湾高雄市最南端,高屏溪的出海口,北毗大寮区,西倚凤山丘陵接小港区,东隔高屏溪邻屏东县新园乡,西南滨台湾海峡与屏东县琉球乡(小琉球)遥遥相望。 此区地势平坦,适宜农耕,同时拥有中芸、汕尾两大渔港,渔获量丰富,养殖渔业亦发达。1973年起政府在此兴建石油化学工业区(十大建设项目之一),使本区由「鱼米之乡」转变为台湾石化工业的重镇。 区名由来. 林园位处凤山林木茂盛之边,故称「林仔边」,明郑时期名为小竹里,士绅的父系祖先大都由福建漳州府渡海来台。 南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四月郑成功围漳州,九月二十六日退守龙溪县城(古县城),十月初一清兵攻陷县城,两方砲火激烈,致龙溪古县城的陈、林、黄、王、廖、韩、蔡、温、侯等姓人士的家园被战火烧毁,这些人士因此多随郑成功到台湾发展,定居于小竹里,许多乡人并在民宅奉祀漳州府龙溪县谢王公庙奉祀的「谢大王」,即晋代名将谢安。 清代时小竹里非常繁荣,故分为两个里,小竹上里、小竹下里,现在兴济宫到福德庙的福兴街,是商业文化的重心,林园人称为「林边街」,所以老一辈的人要到林园街上都称去「林边街仔」,现在又称『旧街』,当时仍没有「林园」这个名称。 清乾隆52年(1787年),有一名唐山客带著香火来台经商,回程时因欲解手,暂时将香火悬挂在树上,夜间大放灵光,由于神迹不断,成为当地居民的守护神,但因不详其名,有乡民向自宅奉祀的「谢大王」扶乩求问,神谕称:「此香火即我香火」,方得知是谢王公庙香火,因而筑草庵奉祀,即今林园广应庙。 台湾日治时期大正9年(1920年)设高雄州,日本官吏认为「林边」与屏东「林边」为同名,征求仕绅协助改名,当地的长老想起了漳州龙溪县谢王公祖庙的龙溪县古县城中心鹳林(现称下半林)和园中(现称上半林)两地,故取“林”、“园”二字命名,以示怀念祖籍。日本人也很喜欢这个名字,认为「林园」的日文发音与「林边」相近,且意境很好,一如隐士,因此依议定名为「林园」,设「林园-{庄」。林园之地名自此出现,并沿用至今。 历史. 区史沿革. 本区历史可分六个时期: 重要事件. 1988.7.20 中油林园厂油管破裂,重油外泄,严重污染鱼塭。 1988.7.23 南帝化学工业公司燃烧塑胶废料造成污染,在居民抗议下,厂方签下切结书不再燃烧。 地理. 地形气候. 林园区东临高屏溪,南临台湾海峡,北倚凤山丘陵;山、海、河环绕,全境属于高屏溪河口三角洲之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在地质土壤方面,本乡靠山部份地质属于黏土质及砂质壤土,土壤肥沃;临溪、海部份则属冲积砂质地。在气候方面,本区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海洋型气候,雨量充足。 早期河川水利. 根据清光绪20年(1894年)卢德嘉汇纂《凤山县采访册》里关于林子边(现林园乡地带)河川和水利灌溉网路如下: 人口. 根据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林园区户数约2.7万户,人口约6.8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顶厝里与西汕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5,426人与796人。 林园区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历任首长. 区长. 2010年12月25日起改制为林园区,区长由直辖市长官派。 区政组织. 林园区公所是高雄市政府在林园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高雄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4课4室等8个内部单位。 经济. 商业及服务业. 分布于林园老街(福兴街)、新街(林园北路)、文化街、东林西路一带,为林园地区的商业中心。 石化工业. 林园石油化学工业区,是政府筹划十大建设之一,于民国62年(1973)底开始动工,于民国64年(1975)开发完成,面积达403.6公顷,96年(2007)年产值约达2,740亿元,为南部最大石化工业区。以中油林园厂为核心,中下游厂家有李长荣化工、南帝化工、永嘉化学、中国合成橡胶、台湾石化合成、信昌化学、台湾苯乙烯、和益化学、台湾塑胶、台达、中日合成、东联、南亚塑胶、中美和、联成、合兴化工、阿科化学、亚洲聚合等18家公司在此设厂。目前扩增至26家,其中石化中下游相关产业厂商计24家。 交通. 公车客运. 长途客运. 高雄火车站-高雄国际机场-林园-东港-林边-枋寮-枫港-恒春-垦丁
林园区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