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曾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
生平.
牟宗三1909年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牟氏9岁入私塾读书,11岁入新制小学,15岁入栖霞县立中学。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哲学系,1933年毕业。大学时代先后受学于张申府、金岳霖,受熊十力影响最大,受其《新唯识论》义理之震撼,并维持几十年的师生情谊。
北大哲学系毕业后,牟氏先后任教于山东寿张县乡村师范、广州学海书院、山东邹平村治学院、广西梧州中学、南宁中学、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以讲授逻辑与西方文化为主。三十年代,曾主编《历史与文化》、《再生》杂志等。1949年,牟氏到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与东海大学任教。1954年受聘为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
1960年应聘至香港大学主讲中国哲学。1968年,由香港大学转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主任。1973年协助创办新亚中学。1974年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任教新亚研究所。其后又任教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中央大学。
1995年4月12日15时40分,牟氏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享寿86岁。后与夫人赵惠元合葬于新北市新店区竹林路长乐景观墓园。
政治思想.
对共产国际和共产党有严厉的批判,说“我们最重要的事是握住它的心理的与思想的本质而把它的罪恶性揭露出来,呈现于世人面前。“(见牟学网,共产国际与中共批判。http://www.moophilo.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际网路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
学术.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氏较多地著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代表作包括:《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牟氏曾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也曾参与编写杂志,主编《再生》、创办《历史与文化》、编辑《理想历史文化》。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氏认为当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以「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为己任。 他的著作,都是针对时代或学术问题,而提供一解决之道。
牟氏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
参见.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