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3月28日),字太夷,号苏龛、苏戡、海藏,出生于苏州,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曾任溥仪帝师。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中华民国时期著名遗老,也是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后出任满洲国国务总理,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师。
生平.
郑孝胥为翰林郑守廉之子。光绪八年(1882年)中福建乡试第一名(解元)。甲午战前任清廷驻日本大使馆书记官,因战归国。后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在赴湖南布政使任上遇辛亥革命,失官不仕。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郑孝胥受岑春煊派遣,出任预备立宪公会会长,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
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后担任溥仪的内务大臣与顾问,并介绍其好友佟济煦担任内务府堂郎中,共同整顿内廷的腐败。郑孝胥早年在清廷驻日本大使馆做书记官,由此与日本人关系密切,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他一手安排溥仪住进日本使馆。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溥仪从北京潜逃至天津日租界。与日本方面也多有接触,致力于溥仪的复辟。他提出,先通过日本建立一个政权,然后积极推动国际列强共管。他曾在日记中写到: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郑孝胥劝说溥仪前往东北,招致朱益藩等人的怒斥,并且与日本方面达成建立满洲国的协议,并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满洲国的成立对于清遗民而言,实具有「中兴清室」与「防共」的双重作用。然而,满洲国的「王道」与传统中国的文化理念有所不同,其中甚至掺揉了法西斯主义与反帝国主义的思想。质言之,郑孝胥透过「再造」中国的传统,为满洲国与溥仪寻找合理性基础,但这些举动不仅为国民政府所不齿,也未必引起多数清遗民的共鸣。
1932年3月8日,郑孝胥随溥仪登上前往长春的列车。3月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满洲国成立后,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文教部长,并且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此内阁虽然各部总长都是中国人,但实权却掌握在日方,面对此现实,郑不得不感慨:“何事与人说时命,残年由遣待苍茫。”
郑孝胥后来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在他主办的“王道书院”里向听课的人说:“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该让它自己走走,不该总是处处不放手。”此言论引起了关东军的不满,郑孝胥看到日军真面目后自知理亏,被迫下遂离开政治,后来连存在银行里的“建国功劳金”也取不出来,想迁离长春也不许,在宪兵队的监视下,只能在家里写字,做诗。1938年于新京(今长春)病逝,予谥襄勤。7月,满洲国予以国葬,墓址在清太祖努尔哈赤陵墓附近的七间房村,墓碑上有“大勋位郑公孝胥、诰封一品夫人吴夫人之墓”等字。后在文革期间,墓碑被推倒,墓穴被破坏,迄今只有墓碑仍在七间房村某个大院里。
三共论.
郑孝胥在1920年代初曾有如下预言:“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
此外郑孝胥在日记中还曾有过其他预言,例如他在1919年6月23日的日记曰:「近日举国乱世潜伏,乱党将阴结日本乱党推倒政府及军阀;然此辈惟知作乱,无立国之略,其必终成专制政府。余语邹紫东、王聘三:『使我执政,先行三事:禁结党,封报馆,停学堂,皆以丘山之力施之,使莫敢犯,不过一年,天下朝觐,讴歌皆集于我矣。』」。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遗物.
1921年,郑孝胥为悼念乃木希典而作诗。诗碑现存于青岛博物馆。
轶闻.
郑孝胥书法卓然,每书必有人重金求字。他却不独关心价钱,还要注意对方来信的留款。若是末尾日期有了民国XX年的字样,则坚决不予。直到满洲国建国前,一直自用「大清宣统XX年」,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合法性。
外部链接.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