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孢子虫纲
微孢子虫(学名:--
)是一类可形成孢子的单细胞微生物,其孢子大小为1至10微米,粒线体已退化成不含DNA的,此类生物过去曾被认为是原生生物,后来分子研究显示其属于真菌,现被归为罗兹菌门下的一个纲,属真菌界的基群。目前有超过200个属、约1500种微孢子虫被描述发表,绝大部分为感染动物的寄生物,但也有感染纤毛虫、与等其他真核生物的案例被发现,其中有些物种为,其宿主本身也寄生于其他动物中。微孢子虫皆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生长,在宿主体外仅能以孢子的形式存在,大多专一地感染特定种类或类群的动物,其中许多为感染昆虫、甲壳类、鱼类与鸟类,也有物种可感染哺乳类,有约15种微孢子虫可在人类引起机会性感染,造成。
微孢子虫感染造成的症状则因物种而异,感染昆虫可能造成、体型巨化、性别改变等多种症状,少数物种可几乎完全控制宿主细胞的生理代谢,形成的现象,部分物种因感染可致死而被用于生物防治。此类生物的基因组大小介于230万至5130万碱基对之间,其中的物种(多感染人类)基因组多小于300万碱基对,为真核生物中基因组最小者。
基因组.
微孢子虫的基因组是真核生物中最小的,其中最小者的基因组仅长约230万bp,已于2010年被完整定序,仅为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一半。微孢子虫失去了编码许多蛋白质的能力,部分物种仅有约1800种蛋白质,大部分物种已不能合成ATP,缺少两种核糖体蛋白与大量核糖体RNA的延伸片段(expansion segment),剪接体也缩小许多(部分物种完全失去剪切体,基因中也不含有内含子)。
感染.
微孢子虫以极管(polar tube)感染动物细胞,极管缠绕于微孢子虫的孢子中,受环境因子(酸碱值、温度、盐分等)刺激后会快速充水,在数毫秒内由孢子中射出,将孢子的细胞质注入宿主细胞中以造成感染。
分类.
微孢子虫因结构简单、缺乏粒线体,且基因序列演化较快造成长枝吸引,过去一度被认为是真核生物演化树的基群,后来基于数个不同基因绘制的演化树则清楚显示此类生物属于真菌。微孢子虫中较早分支的类群(、"Mitosporidium"与"Paramicrosporidium"等)留有较多其他真核生物的特征,如部分物种保有了粒线体DNA。
物种.
首个被发表描述的微孢子虫为("Nosema bombycis"),可感染家蚕,在19世纪末的法国养蚕业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已有约2000种微孢子虫被发表,感染至少16个门的动物与4个门的其他真核生物。其中感染蜜蜂、虾与鲑鱼的物种造成相当经济损失。有些微孢子虫也会对免疫缺乏的人造成机会性感染,导致。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