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油
台湾中油是台湾规模最大的石化能源公司,其事业版图横跨石油与天然气的探采、炼制、产品行销等完整供应链。2020年美国杂志财富世界500大企业评比第409名;原名中国石油,成立于1946年,2007年2月因台湾正名运动更名,同时兼顾台湾民众惯用之「中油」称呼。
历史.
成立及迁往台湾.
民国35年6月1日(1946年6月1日),由行政院资源委员会(今经济部国营事业委员会)出资于中华民国上海市成立中国石油公司(简称中油),是合并原隶属资源委员会的甘肃油矿局、四川油矿探勘处,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接收台湾、东北有关石油之产业所组成。此时在东北的设施有东北炼油厂(总厂在锦西,辖锦州、四平、永吉分场),在台湾的设施包含:
中油公司在成立后,因时局困难及接收设备待整修,主要进行开采甘肃的玉门油矿、进口原油业务。1947年4月,高雄炼油厂开工,锦西炼油厂在同年11月开工。随著国共内战扩大,中油公司在1948年底设立台湾办事处,在1949年5月的上海战役后,决定迁往台湾,在同年10月迁移完毕。1952年10月资源委员会裁撤后,中油公司改隶经济部。
以往石油业在台湾是独占事业,中油历经二次石油危机,肩负安定国内物价之重责大任。1990年代起,经济部开放民间投资石油业,台塑集团成立了台塑石化,与中油分庭抗礼。中油目前主要之业务范围,包括石油与天然气之探勘、开发、炼制、输储与销售,以及石油化学原料之生产供应,业务设施分布全台。依据2014年《天下杂志》「2000大调查」,中油以营业额新台币1兆1,877亿圆的规模名列台湾第二大企业,仅次于鸿海精密;在台湾各公营事业中则排名第一,远高于第二名台湾电力公司的新台币5,928亿圆。
中油多数工厂位于高雄市,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使得中油长期饱受外界「税缴台北,污染留高雄」的质疑。民国105年(2016年)6月17日,中油召开董事会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将总公司从台北市改设于高雄市;同年7月27日,中油正式将公司登记地址从台北市信义计划区中油大楼(台北市信义区松仁路3号)变更至高雄炼油厂旧址(高雄市楠梓区左楠路2号),但实际营业处所仍维持中油大楼不变。
公司更名.
由于中国大陆同样存在同名公司(中国石油),易混淆徒增困扰,加上陈水扁政府推行「台湾正名」政策,中油于民国96年(2007年)2月1日召开的第550次董事会通过斥资30余亿新台币将公司改名为「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于2月9日召开的董事会通过后正式实施。因为台湾有一家民营机油代理商「台湾石油有限公司」,中油并非易名为「台湾石油」、而是「台湾中油」。更名后,中油在全台各地的加油站等营业据点,招牌上原本的「中国石油」四字商标把中间的「国石」二字涂掉,仅留下「中油」二字。
发展现况.
国内经营.
中油设有炼油厂共三座,分别是桃园市龟山区之桃园炼油厂、高雄市楠梓区之高雄炼油厂、小港区之大林炼油厂,生产相关油品,在高雄市永安区与台中市梧栖区各有两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此外,在高雄市林园区设有林园石化厂区,生产相关石油化学产品,并在全台各地拥有直营或加盟式的加油站约1,900座,并且在高雄市楠梓区设立国光中学、油厂国小及炼油厂幼儿园等子弟学校。国光中学已于2005年改由国立中山大学接管,油厂国小由高雄市政府接管,但二校仍维持中油子弟优先入学的资格。
因为空气品质较差,1990年在时任经济部部长萧万长决策之下,高雄炼油厂最晚将在2015年迁移到别处。但中油于限期无新址可供迁移只得关厂。
国际.
目前中油在厄瓜多、印尼、澳洲、美国、尼日、查德、巴拉圭、索马利兰等国家合作探勘10处矿区,并与中国海洋石油推动两岸海底探勘合作。在中油炼油厂所炼制之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进口,油品优先供应国内市场,而国外市场主要为日本、韩国、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纽西兰、澳洲、中国大陆、美国及中东等地。
组织.
直线单位.
总经理负责单位
副总经理负责单位
幕僚单位.
副总经理负责处室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