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郑经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又名朱经,郑成功的嫡长子,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一名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尊称「锦舍」、“世藩”。其作为延平王期间一直尊奉南明正朔并沿用永历年号,自称「嗣封世子」、「招讨大将军世子」或“本藩”,未曾使用「本王」等称呼,并对明朝宗室礼遇有加。其子郑克塽继位后,追谥其为「潮文王」。同时代英国对郑经的称呼有「King of Amoy, Tywan and many other territories」(厦门、台湾等地之王)等。 郑经既擅长文学诗赋,著有《东壁楼集》(1664年-1674年间所著的古典诗集),又擅长骑射。前期积极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但西进失败后,就耽溺酒色怠于政事。 郑经在位期间,在政治上重用辅弼大臣陈永华,赐其官咨议参军与东宁总制以行宰相之职统领六官,将汉官制导入台湾;在教育方面,郑经除了建文庙祭祀孔子外,更设立太学、将汉人之四书五经以及科举制度导入台湾,使台湾正式步入了汉文化、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内。 生平. 早年. 郑经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十月初二日(1642年10月25日),父亲是郑成功,母亲是董友。 叔姪争位. 郑经自年少时即已颇为好色,并特别喜爱中年妇女,几乎与胞弟的每一名乳母均有私通;郑成功征台前,留守思明州(厦门)的郑经纳其中一人陈昭娘为妾并倍加宠爱。郑成功得知后本令陈氏自行跳海了断,但郑经却以其驻地权势包庇陈氏并隐瞒父亲长达三年之久,驻厦军慑于世子权势无人敢通知人在台湾的郑成功。陈氏更恃宠生骄霸凌本已长期不受宠的郑经原配唐妃,满腹冤屈的唐妃唯有向于明郑朝廷位居要职的祖父唐显悦求助。 永历十六年(1662年)三月,陈氏生下郑克,郑经于是向父报称为侧室所出但隐瞒陈氏身份,一时郑成功大喜过望,满朝文武皆贺。不甘孙女受辱的唐显悦此时即发难上奏向郑成功举报揭破郑经谎言,事件于台湾酝酿成严重政治丑闻。 郑成功得知被世子欺骗后勃然大怒,下令主管厦门的堂兄郑泰全数处死董妃、郑经、陈昭娘与郑克等人。郑泰固不认同堂侄不伦之举,但亦无法接受堂弟对血脉族亲灭绝人性的手段、以及大规模肃清宗族必然引致军心动摇的后果,起初与奉命渡海来厦的都司黄毓谈判,打算仅将陈昭娘郑克母子首级送回台湾交差了事,再动员大量宗亲为董妃郑经母子求情。郑成功得知郑泰意见后更为愤怒,立即解下佩剑令黄毓回厦斩杀四人,郑泰无法下手唯有叫黄毓亲自找郑经行刑,但暗中提前通报郑经,黄毓刚见到郑经就被其随从包围拘捕。 此时在台湾犯罪的参军蔡鸣雷投奔厦门,并警告说郑成功已令周全斌率军至厦门执行命令,打死不愿杀害宗亲的郑泰唯有按洪旭建议毅然以堂兄身份抗命,并令水师于大胆岛海域严阵以待。周全斌刚接近厦门即被郑经按黄廷建议围困缴械并拘捕,并令黄昌收编其部队。郑成功听闻厦门抗命之事大为光火,再令洪有鼎渡海执行命令,唯洪航至东山岛时眼见水师守备森严,再听闻周全斌被捕的消息,即吓得不敢再前打道回台。被捕的驻台将领其后更几乎遭郑泰以谋害宗室罪名处斩,仅得董妃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力保方得保命。此举被驻台郑军视为公然抗命,令其与驻厦军之间开始出现嫌隙,成为日后两岸争位的导火线。 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郑成功病逝。十四日(6月29日),厦门诸将推举郑经继承延平王之位,称“世藩”。二十一日(7月6日),台湾诸将推举郑成功之弟郑袭为「护理」,以定军心。郑袭部下蔡云、李应清、曹从龙、张骥等四人拉拢黄昭及萧拱宸等驻台将领,立郑袭为「东都主」。 同年十一月初一(11月11日),郑经率部从厦门出发。初七(11月17日)中午,至澎湖。与黄昭、萧拱宸等人协商不成后,率军东征「东都」(后郑经改之为「东宁」)。十七日(11月27日)早晨,大雾蔽天,周全斌力劝郑经趁此机会率军登陆,郑经同意,于是在鹿耳门登陆,而驻军东都的右虎卫黄安亦率军前来世子郑经会师。郑经派人至东都承天府谴责黄昭、萧拱宸二人,以自己为延平王正统自居,要求台湾军助战。黄昭听闻消息后,率军至潦港与世子军对战,起先虽占优势,但黄昭本人中流箭身亡,全军败退。黄昭死后,诸将皆降。 郑经嗣位之争得胜后,郑经入主东都明京「安平王城」,郑袭为保全性命,将责任全推给几位心腹身上。随后蔡云自缢,萧拱宸、张骥、李应清以及曹从龙等人于承天府遭斩首示众,族人流放。郑袭遭禁锢于厦门。 永历十七年(1663年),郑袭畏惧被杀,半夜率领官吏二百二十四人,士卒一百二十人及银钱、船只、枪械等物,投奔清军。 退守台湾. 永历十七年(1663年)正月,郑经发现郑泰和清暗中联络,和清朝谈判又是由郑泰负责,郑经开始怀疑他的忠诚,遂监禁郑泰,郑泰的弟弟和儿子遂投靠清朝。不久康熙帝拒绝了郑经条件,便拉拢荷兰人组成联军对抗郑经。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联军」进攻金门、厦门,郑军不敌而弃守,退往铜山。战后人心开始不稳,连大将周全斌也降清,郑经遂退往台湾。 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置天兴、万年二州。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在南北两路及澎湖设安抚司。继承父志,大力鼓励开荒垦植,号召人民种蔗制糖,煮海水晒盐,积极倡办学校。 在后来郑经对纳兰明珠劝降信的答复中,出现了「建国东宁」一语,台北教育大学李筱峰等认为这印证了一个独立王国的成立(即东宁王国),而厦门大学陈孔立、集美大学林东杰等则认为该语指的是赓续明祚,与清廷对抗,从未有所谓的东宁王国。 兹列示答复全文如下: 郑成功在与荷兰及其他国家的往来交涉中,一贯自称为「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而荷方则称郑成功为「国姓爷阁下」,表明他们也认定郑成功是隶属于明朝的官员。郑成功去世后,郑经继承了其官职头衔,称招讨大将军世子,继续奉永历为正朔,「永历讣至,世子犹奉其正朔,称永历十七年。」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保存有《嗣封世子劄致荷兰出海王》的信,信中郑经自称「嗣封世子」,称郑成功为「先王」,表示愿意与荷方和好通商,「合力御虏」。陕西博物馆保存著一尊永历三十三年(1679年)明郑铸造的火炮,炮身后部铸有3行隶书与篆书铭文:「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大明永历己未仲秋吉旦造、藩前督造守备曾懋德」,其中「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即郑经。郑经死后,郑克塽嗣延平王位,仍称招讨大将军世子。 发展贸易. 永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联军进攻澎湖,却遇到台风无功而返。清朝因此放弃进攻台湾,恢复和郑氏王朝谈判。 自清军威胁解除后,郑经致力于平台,于1666年进攻基隆。虽然郑军并未攻陷,荷军终究认为基隆难以防守,于1668年弃守,荷兰从此放弃抢夺台湾。 两次谈判中,郑经都以不接受薙发为由拒绝。郑经曾写信给其舅董班,称台湾「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又何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哉?」。在1667年7月和谈中,郑经声称台湾「非属版图之中」、台湾「东连日本,南蹴吕宋,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1669年和谈中,郑经又强调郑氏占据台湾,是「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又说台湾「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 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他采纳陈永华的提议,贿赂清朝将领进行走私。由沿海流民负责转运货物,当时台湾的汉人男多女少,甚至进行妇女的人口贩卖。流民也负责替明郑军队据守岛屿。 德川幕府是明郑重要的贸易伙伴,台湾大量输入日本银、铜、铅、盔甲,以支援战争的需要,双方的贸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达到高峰,而为了加强郑、日的贸易关系,郑经允许日本商人住在基隆。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郑经的邀请前来台湾,双方于1672年签订通商条约。郑经因此透过英国获得火药和兵器,英国人也帮助郑军训练炮兵,郑经还借用英军炮兵作战。 此时期明郑为扩充军粮存量而于台湾大幅拓殖屯垦,明郑屯垦军亦因开垦耕地与大肚王国的原住民爆发冲突,将领刘国轩率部夷平了大肚社、沙辘社,郑经也亲征斗尾龙岸社,史称「沙辘社之役」。 郑经在永历二十四与二十五年(1670年与1671年)两次准备舰队以征讨马尼拉,但随即接到大陆爆发三藩之乱的消息,改为准备西征而放弃计划。 反攻清廷. 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提前数月率舰队西渡澎湖,以支援福建的耿精忠,马尼拉远征计划也随之搁置。 永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事变,提供战船给郑经,换取出兵,郑经答应。五月,郑经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要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交给自己。耿精忠这时已经拥有整个福建,认为郑经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战,拒绝郑经的要求。郑经于是占领海澄、同安,耿精忠则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双方开始交恶。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陆续投靠郑经,耿精忠见郑经声势逐渐高涨,向他交涉,希望将泉州交还,郑经不允许。耿精忠决定用武力夺回泉州,郑经派刘国轩于涂岭(今泉港区涂岭镇)击退耿军,接著又为了争夺漳浦而发生战斗。直到永历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约定,提供5艘战船给郑经,并以枫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为界线,北方属耿精忠、南方属郑经,双方才停止斗争。 郑经虽于之前两次击退广东的清军,仍然有潮州府的辖县不肯服从。与耿精忠和解之后,郑经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刘国轩击败尚之信,自己率军抵达海澄。这时漳州守将黄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联系,郑经怀疑他的忠诚,要他出城和自己见面、或者是派兵一同进攻,这两项命令黄芳度都不服从,并于六月举兵反抗。郑经亲自包围漳州,于十月初六(11月22日)将漳州攻陷,迫使黄芳度投井自杀。为了报复黄梧破坏郑家祖坟,郑经车裂黄梧、黄芳度的尸体,黄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处死。 永历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郑军击败,只得加入三藩反清阵营,并将惠州割让给郑经。这时郑经已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没有清朝的领土让他夺取,因此容易因领土争夺和盟友起冲突。五月,耿精忠打算会合吴三桂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不愿派兵,暗中联络郑经,攻下汀州。 这件事造成郑、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临郑、清包围,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郑经必须直接对抗清军主力,他先派3万人进攻福州,却于十月十五(11月20日)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 郑经战败后,试图坚守厦门。他派出将领防守福建、粤东、浙南沿海的岛屿,稳定军心,等到刘国轩返回厦门,郑经任命他统帅大军,准备反攻闽南。1677年和谈中,清朝康亲王杰书向郑经许诺,如果郑军撤离大陆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就答应台湾变为藩属,与台湾「通商贸易,永无嫌猜」。 永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1678年3月10日)郑经派遣刘国轩先攻下虎渡桥,切断漳州、泉州的联系,经过约3个月的包围,于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来在漳州、泉州一带的战斗,都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况出现僵局。是年的和谈中,清朝将领赖塔给郑经信称,如果郑军肯退守台湾,则「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郑氏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 十二月(1679年),清廷再度恢复迁界令,北从福州、南到诏安的沿海都设立要塞,并且盖围墙当作界线,使得明郑的商业活动大受打击,无法再透过贿赂清将进行交易。经过多年的征战,明郑的财务已经严重透支,军队又缺乏补给,郑经只得放弃中国本部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于永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日(1680年4月10日)退回台湾,并将国事都交给儿子郑克处理。 去世. 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郑经于台南建造园亭「北园别馆」,为其在台湾的行馆,以及安养母亲董王太妃之所,1960年改建为「海会寺」,亦名台南开元寺,至今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历经几次修建,在建筑风格上保有「伽蓝格局」,为典型佛寺的形制,为中华民国国家二级古迹。 永历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郑经去世,享年40虚岁。郑经之死于夏琳《海纪辑要》记为「明朔永历三十五年春、正月壬午,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世子薨」,在阮锡闵《海上见闻录》则记为「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于承天府行台」。死因的记载江日升《台湾外记》云:「经因纵欲过度,痔疮暴胀,大肠紧闭,医治无效……徐而胀痛难堪,叫喊遂卒……」,姚启圣奏书中则称:「又本年四月二十四日,据漳州府龙溪县送到伪官廖康方禀称……伪藩于正月二十五日夜中风不语,至二十八夜丑时身故……」等不同说法。 王气中原尽,衣冠海外留。 雄图终未已,日夕整戈矛。 西郭楼台近水滨,青山白云相与邻。 试问阁中谁隐者,昔日先朝一汉臣。 胡虏腥尘遍九州,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博浪子房击,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日,不斩楼兰誓不休! 群胡乱宇宙,百折守丹诚。 海岛无鸾信,乡关断鸡声。 义师兴棘岫,壮气撼长鲸。 旗旆荆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闻因色动,满喜又心惊。 原扫腥膻幕,悉恢燕镐京。 更开朝贡路,再筑受降城。 舳舻连远汉,旗旆蔽长江。 帆影挂山路,波声度石矼。 人家点远浦,葓草隐孤艭。 旗动乱云色,鼓鸣杂水淙。 凄凄寒夜火,寂寂客船窗。 漏尽更新令,春晖照万邦。 家庭及关联. 后裔. 明郑灭亡之后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将郑克塽与其兄弟子姪、大部分族人等,从福建迁往北京并编入正黄旗,又封郑经三子郑克壆等为佐领给予俸禄;雍正年间郑氏一族改隶正红旗。有清一代,郑经的前七子的直系后代先后断绝,只有第八子郑克塙留下后裔;在清朝中后期,在北京的郑氏族人多有跟随满族姓氏习俗,称名不称姓。而郑氏佐领历经十三任,传承直到清朝灭亡。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庙宇. 今台湾台南市永康区有二王庙,主神郑府二王爷据说即是郑经。 参考文献. 书籍. (以上皆收录于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汉籍电子文献)
郑经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