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拉威尔
约瑟夫·莫里斯·拉威尔(,];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国巴斯克人作曲家和钢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锡布尔,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乐坛中与克劳德·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乐以纤细、丰富的情感和尖锐著称,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乐曲、室内乐以及管弦乐在音乐史上不容忽视。钢琴曲诸如《镜》("Miroirs")和《夜之幽灵》是经典的作品;管弦乐例如《达夫尼与克罗伊》,还有为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做的管弦乐编曲出色地展示了他以音乐表现光影色彩的技巧。对于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应是他的《波丽露》。
职业生涯.
早年.
拉威尔出生在法国比亚里茨小镇锡布尔北巴斯克,那里距西班牙边境18公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而成功的工程师、发明家和制造商,他有一些很成功的发明。他的母亲玛丽(Marie,1840-1917)是在马德里长大的巴斯克人。
拉威尔的父母都是罗马天主教徒;玛丽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的人,这项特质被莫里斯·拉威尔继承。莫里斯出生三个月后,他全家搬到了巴黎,他的弟弟爱德华(Edward,1878-1960)在那里出生,爱德华后来追随父亲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莫里斯与其母亲尤为亲密;她的巴斯克-西班牙血统对他的生活和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他最早的记忆中便有母亲给他唱民歌。他们虽算不上家境殷实,但也生活安逸,两个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
莫里斯·拉威尔的父亲很喜欢带他儿子们去看工厂最新的机械装置,但他也对音乐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拉威尔回忆说:“在我整个童年时期,我对音乐很敏感。我的父亲受到的音乐教育比大多数业余爱好者要好得多,他知道如何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我的品味并激发我的热情。”没有记录表明拉威尔早年接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他的传记作者认为他所受的教育多半来自他的父亲。
七岁时,拉威尔开始跟随埃马纽埃尔·夏布里埃的朋友学习钢琴。五年后(1887年),他开始随莱奥·德利布的学生查尔斯-勒内(Charles-René)学习和声、对位和作曲。他虽算不上神童,但也很有音乐才华。查尔斯-勒内发现拉威尔有天生的对音乐的感知,“而不是像其他许多人那样,是努力的结果”。已知的拉威尔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这段时期:舒曼合唱变奏曲,格里格主题变奏曲,以及一首钢琴奏鸣曲的单个乐章。它们现在仅存零散的片段。
1888年,拉威尔结识了年轻的钢琴家,他不仅成为拉威尔的终生朋友,而且成为他作品最重要的诠释者之一,也是拉威尔与西班牙音乐之间的重要纽带。两人共同欣赏瓦格纳、俄罗斯音乐,以及爱伦·坡、波德莱尔和马拉梅的作品。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拉威尔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指挥的俄罗斯新作品深深震撼。这种音乐对拉威尔和他同时代的克劳德·德彪西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于1889年接任成为拉威尔的钢琴老师。同年14岁时,拉威尔在与德科姆的其他学生(包括雷纳尔多·哈恩和阿尔弗雷德·科尔托)举办音乐会,进行了他的首次公开演出。
巴黎音乐学院.
189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创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1901年创作钢琴曲《水之嬉戏》("Jeux d'eau")
1901年-1903年三次参加罗马大奖比赛,全部无功而返。创作《F大调弦乐四重奏》
1905年申请第四次参加罗马大奖遭拒绝。引起巴黎的艺术界和出版界极大不满,当时的艺术家甚至平民爱乐人士站出来声援,行动导致音乐学院的改组,作曲家福莱出任院长。
1907年创作《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
1908年创作钢琴四手联弹《鹅妈妈》("Ma mère l'Oye")(后改编为管弦乐版本)
1911年创作《达夫尼与克罗伊》("Daphnis et Chloé")和《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1917年创作《库普兰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1922年完成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配器
1924年创作《茨冈》
1928年创作《波莱罗舞曲》("Boléro")
1932年在一次车祸中头部受到猛烈撞击,患上失语症并失去作曲能力。
1937年同意进行开颅手术。手术后昏迷,于12月28日在巴黎逝世,终年62岁。
作品风格.
早年的拉威尔,追求着别具一格的音乐表现,标新立异的音乐。拉威尔和德彪西有着密切的交往,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尔初期的创作中。到了后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拉威尔更倾向于明确的音乐语言,与无调性划清界限。他还从西班牙的民族音乐中取材,借以丰富自己音乐的表现力。
虽然和德彪西一样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尔的音乐整体来说与前者迥然不同。德彪西的音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诗意的想像。而拉威尔的作品节奏鲜明。他的作品恪守着古典主义传统,但乐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丽露舞曲》,全曲14分钟,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通过在不同的乐器中过渡,由弱渐强,最后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达到高潮。乐曲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让人毫不感到单调沉闷,反而有一种乐曲分秒不断在变化的感觉。
拉威尔自评:“严格的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而是『演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开明的(我的一部小提琴奏鸣曲里还有爵士乐章),但我从未企图屏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研究莫扎特!),我的音乐大部分根植于过去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自然延伸。我不是一个擅长写那种过激的、脱节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风格的奴隶。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我一直认为,作曲家就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落在纸面上——这和外面流行什么作曲风格没有关系。我向来觉得,好的音乐总是发自内心的。任何光靠运用技巧和动动脑筋构筑的音乐,不值得被写下来。”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评价拉威尔是“瑞士钟表匠”,指出了拉威尔音乐的精密、精致的风格(另一方面,拉威尔的父亲汽车工程师、发明家Pierre-Joseph Ravel是瑞士人)。
影响来源.
表面上,拉威尔受到众多乐派的影响:德彪西的印象派、来自俄国和西班牙的国民乐派、以及来自美国的爵士乐——他有一名为Blues(蓝调)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而他自己曾说,他没有一首乐曲不受到葛利格(Edvard Grieg)的影响。
拉威尔在1928年写道:作曲者必须同时注意个人意识和国家意识的两个层面。那一年,拉威尔到了美国及加拿大,以火车巡回的方式在25个城市举办钢琴独奏会。在不情愿地把爵士乐当作一种国家主义音乐的情况下,拉威尔促进了美国作曲家的觉醒:“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发现自己被神秘的力量催促,他们发现必须要停止自己学院教条式的欺瞒自我意识。因此这些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作曲家开始以欧洲式的风格写作自己的音乐”。当乔治·盖希文遇见拉威尔时,他希望可以追随拉威尔学习。这位法国人说了:“为什么要当个二流的拉威尔,却不当一个一流的盖希文?”。
拉威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在许多方面表现了盖希文的风格。在G大调的那一首中,拉威尔说莫扎特和圣桑是他材料的来源。
他先前尝试要写作一首协奏曲:Zazpiak Bat,但从未完成。这首乐曲的标题反映他的巴斯克血统(他母亲是西班牙巴斯克族人),意义是“The Seven Are One”,七表示七个巴斯克省,而此也常被用作巴斯克民族的象征。现今仍留下的残篇显示他受巴斯克音乐的影响很大。然而拉威尔放弃了这个作品,而把里面的旋律和节奏使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拉威尔认为他的对位法教授安得烈·佘达惹,在他作为作曲家的技巧上有很大帮助。而作为管弦编曲者,他学习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为了要使作曲时能够使用不同的效果。这对于他的管弦技法的帮助可以从自己的钢琴作品和替其他作曲家编曲的作品,例如穆索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
*钟声之间("Entre cloches")
原本预计要写巴斯克风格的协奏曲。
拉威尔为在一次大战失去右手的钢琴家维根斯坦所写。爵士色彩非常浓厚。
拉威尔的情感丰富,一战为断臂钢琴家所作之曲。
仅一幕的歌剧。
也被译作'小孩与魔咒'。共两幕的歌剧。
此曲成为小提琴与大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
原本是为了电影「唐吉诃德」而写的剧中曲,不过最后没有采用。(雅克·伊贝尔的曲子被采用了)。
由拉威尔以及雅克·伊贝尔、罗兰曼纽(Alexis Roland-Manuel)、阿尔伯特·鲁塞尔、戴流士·米尧、弗朗西斯·普朗克、乔治·奥里克、弗洛朗·施米特、马修·德拉诺伊(Marcel Delannoy)、费胡(Pierre-Octave Ferroud)共同创作。其中拉威尔负责第一首的开场小号。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