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
馒头,中国传统面食,通常用以面粉制成,将面粉和水按比例混合发酵后(或拌入内馅)蒸制而成的食品。华北地区称为饽饽,关中、中原及江淮部分地区称为馍,晋语、部分闽语地区也称为馍馍等。通常是半球形、长方体,大小从直径4公分左右到直径15公分左右均有。其中,无馅的馒头是多数中国北方人的主食。
历史.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馒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束广微,又称“蒸饼”。
「馒头」一词相传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诸葛亮率领大军准备渡江,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当地一个老人告诉他,这是战死士兵的鬼魂在兴风作浪,要献上49颗人头来做祭品才行。诸葛亮不愿伤害同袍,就命令手下杀牛宰羊,剁成肉馅,再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充当祭品。古时候用来做祭品的都是南方蛮人,因为馒头的「馒」和南蛮的「蛮」读音相似,诸葛亮就给这种祭品取名叫做「馒首」,后来馒首经常被用在祭祀活动中。 又因为「首」和「头」是相同含义,所以「馒首」又叫「馒头」。
在此之后无论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直到北宋才出现包子这一称呼,指代有馅的馒头(用菜叶裹馅的菜包),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现在苏南及浙北地区,如上海、苏州、杭州,仍将无论是否含有内馅的馒头统称为馒头,例如肉为馅的称为「肉馒头」。
香港酒家供应的馒头体积比北方的小,属于点心而非主食。
馒头有「瞒头」(欺瞒河神的人头)之说法,无文献可供考证。此词可能衍生自《说郛》内文所载之文字:「食品馒头本是蜀馔。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其俗以人首祀神,孔明欲止其杀,教以肉面二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
分类.
2007年12月20日,中国国家认监委(国家质检总局分管机构)发布了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GB/T 21118-2007)》,其中将以小麦粉为原料生产的馒头,分为热包装馒头和冷包装馒头两大类。
食品安全的顾虑.
长期食用在制作过程中添加有含铝的膨胀剂的馒头,由于可以沉积在大脑、肺脏、肝脏、骨骼、睾丸、子宫等中,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可会产生慢性毒理作用。尤其是孕妇和发育中的儿童。
分布.
在大中华地区、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皆有馒头,形态各异。但在朝鲜语中,汉字词「만두」(汉字写为「馒头」)指的是小面团,包括饺子、馄饨、小笼包等等。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