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朗
李干朗(1949年—),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古迹审查委员、古迹修护研究者、画家。台北市延平区大稻埕(今大同区)人,籍贯为台北县淡水镇(今新北市淡水区),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教授,长年担任政府部门文资审议委员。
经历.
求学.
1960年代初,就读初中的李干朗前往板桥镇参观荒芜的林家花园,念其荒废且无法妥善保存,因此发起维护台湾古迹的心愿,加上稍早向陈敬辉学画的人文艺术体认,使其于1968年进入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就读。1971年,尚在求学的李干朗,不但默默地以自费方式进行田野调查,用影像记载淡水,也为求获得台湾建筑相关的美学与知识。1972年,李干朗请益于知名民俗学者林衡道与画家席德进。
经历.
自中国文化大学毕业后,李干朗至金门服役。服役期间,他以既有学识研究和多日接触当地建筑经验集结出版《金门民居建筑》一书。该书为1970年代少见的传统建筑书籍,甫出版即受瞩目。李干朗首开田野调查手法纪录古建筑,也以通俗手法描绘古迹。另外,李干朗本身的美术底子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亦影响李干朗对古迹的看法。
1980年代,回母校任教的李干朗展开对古迹维护的热忱。此阶段他于雄狮美术出版的各类书籍皆受瞩目。1981年,文建会的成立,是台湾传统建筑与古迹维护的转捩点。文建会陆续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维护如迪化街、林家花园、台湾博物馆、赤崁楼与安平古堡等重要古迹,李干朗在过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1994年,文建会摆脱官方维护传统古迹的制式方向,并朝「社区整体营造」方向来拯救台湾传统建筑,而这种借由民间力量的新思维亦为李干朗所提倡。除了官方介入与修复,也借由民间捐助来维护古迹的「官办民营」方式,虽偶招来图利商人批评,不过于2000年代后,仍为台湾维护传统建筑的主流。
李干朗曾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及财团法人台北市开放空间文教基金会董事等职位。多年担任政府部门文资审议委员,并在2023年获颁文化部「国家文化资产保存奖」保存贡献类奖项肯定。
评价.
重定向;重新导向;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