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梵语:-{Dīrgha Āgama),初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四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说过去久远事,谈论本末源由,故称“长阿含”。《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称《长阿含》破诸外道,侧重在回转外道改宗佛教。
传译.
汉译《长阿含经》四分四诵三十经,共二十二卷,在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于长安由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口诵,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道含笔录,收录于《大正藏》第一册。现代学者认为汉译《长阿含经》收有《世记经》,可能为法藏部的诵本。
内容简介.
本经共有四分,三十经。简述如下:
其他传承.
南传巴利圣典五部中,长部(Dīgha-nikāya)相当于本经。《长部》共三品三十四经,汉译《长阿含经》与《长部》顺序全异,而内容相近,有二十七经皆见于《长部》,仅〈增一经〉、〈三聚经〉、〈世记经〉三经,为巴利本所未见。
《长部》的〈摩诃利经〉(Mahālisutta)、〈阇利耶经〉(Jāliyasutta)、〈须婆经〉(Subhasutta)、〈大念处经〉(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三十二相经〉(Lakkhaṇasutta)、〈阿咤曩胝经〉(Āṭānāṭiyasutta),未出现于法藏部的《长阿含经》。在说一切有部的诵本中,大念处经、三十二相经位于中阿含,其余四经位于长阿含。
《藏文大藏经》无完整译出的整部《长阿含经》,只存留单经。
在新疆地区有发现了一些梵文残叶,属于「长阿含」的有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第九经众集经,及巴利文长部第三十二经阿咤曩胝经。
在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地区出土的佛教文献中,包含了梵文《长阿含经》,学者认为这是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经》诵本。虽然出土的写本残缺不全,但是,著名的德国佛教文献学者哈特曼 Jens-Uwe Hartmann 从此一抄本的摄颂断言,此一梵文《长阿含经》有47 经,并且完全复原了 47 部经的经名。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经》,与《长部》以及法藏部的《长阿含经》有较大的差异,四十七经中,二十三经未出现于《长部》,二十七经未出现于法藏部的《长阿含经》。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