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下淡水溪铁桥
下淡水溪铁桥位于台湾铁路管理局屏东线九曲堂车站至六块厝车站间,桥面横跨高屏溪(旧称下淡水溪),俗称高屏旧铁桥、高屏溪旧铁桥。由日籍工程师饭田丰二设计兴建,于1914年正式启用,直到1992年除役,现为中华民国的国定古迹。 建桥背景. 1911年(日明治44年)初,台湾总督府为加速来自高雄港的人员及军事物资的运输与安全性、运送屏东平原砂糖成品,以及开发平原上丰富的物产而开始铁桥的兴建。 由于下淡水溪河面宽敞、溪流湍急,工程技术难以突破,但阿缑街(今屏东市)的人口及商业贸易繁荣,加上阿猴制糖工场(即台糖屏东总厂)的规模与产糖吨量可观,因此促使总督府极力兴建。 铁桥在1911年11月11日(另一说3日)举行开工典礼,由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技师饭田丰二主持规划,包商鹿岛组建造,工程历时约二年,于1913年(大正2年)10月下旬大致竣工,期间总共花费当时日币二百三十万。由于施工期间经历多次豪雨及溪水暴涨天灾,工程师饭田丰二因积劳成疾,在1913年6月10日,铁桥竣工前逝世于台南医院。好友等人将其遗墨埋于九曲堂车站旁,并集资立碑纪念。 1913年12月20日阿缑、九曲堂间开通列车;翌年2月15日打狗(今高雄港车站)=阿缑间铁路正式通车,并由当时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莅临主持仪式。 战后由于下淡水溪更名高屏溪加上铁桥横跨高、屏两县,故在战后有「高屏铁桥」之俗称。但宜注意铁桥1913年落成时,行政区划与现今不同,下淡水溪为台南厅、阿缑厅界线,1920年后溪两岸同属高雄州,而迟至1950年才成为高雄、屏东县界。 构造. 铁桥全长1,526公尺,共有24孔,每个桥孔长度为63.6公尺,属於单线铁道桥,桥梁上部结构以圆弧钢桁架为主体,桁架(Truss)高度15.1公尺,采普拉特式()桁架形式;桥梁下部结构之两侧桥台宽7.55公尺,高约4.5公尺,桥台由混拟土浇置,外皮再围护清水砖,转角处以日本德山产的花岗石收边;桥墩则为沉箱基础,上部以红砖砌造,墩体两侧圆弧面处也包裹德山产花岗石,高9.5公尺,呈椭圆形以破水路。建桥的钢梁构材为日本川崎造船所制造,再由高雄港、基隆港藉铁路运来组装,工事则多靠人力完成。当时是亚洲第一长桥,时称「东洋第一大铁桥」;亦为高雄与屏东之间第一条陆路交通和南北货物运输的重要交通要道。 因铁桥遭1962年台风侵蚀,于1964年由台铁钢梁厂自制钢桁架抽换了原桥旧钢桁架,桁架形式由原普拉特式()桁架改为华伦式()桁架桥,并在桁架梁的端柱(End post)上面焊上制造铭板(Name plate),注明「台湾铁路局钢梁厂制造」,并有民国五十三年的字样。
下淡水溪铁桥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