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队
国际纵队(、)是由共产国际组建,在西班牙内战中援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尤其是其中的人民阵线)的军事单位。该军事单位前后存在约两年(1936年-1938年)。据分析,在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纵队总共有40,000-59,000人参与战斗,有约15,000人阵亡。
国际纵队的指挥部位于卡斯蒂利亚-拉曼恰,阿尔瓦塞特内一所名叫“大旅馆”的旅馆。国际纵队先后参与了多场西班牙内战中的战斗,如、哈拉马河战役、、、、特鲁尔战役、阿拉贡攻势及厄波罗河战役,但多数战斗以失败告终。1938年,国际纵队被合并至西班牙共和军的,随后因胡安·内格林试图向自由民主制的求援而被解散。
国际纵队受第三国际的强烈支持,代表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所承诺的援助(包括武器、补给、军事顾问及内务人民委员部),对应法西斯意大利、法西斯葡萄牙和纳粹德国对国民军的援助。国际纵队的多数成员是法国共产党的成员或是意大利和德国的流亡共产党。也有许多犹太人参与了国际纵队,其中以美国、波兰、法国、英格兰和阿根廷志愿者中的犹太人居多。
反对斯大林主义的共产党人一般不会加入国际纵队,而是会选择人民阵线中一些较小的党的民兵加入。例如,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由托洛茨基主义、右翼反对派及其他反斯大林主义左翼共和党人组成,并且不对西班牙人和国外志愿者(比如乔治·奥威尔)做出明确的区分。也有共和党人选择加入无政府工团主义组织,例如、国际工人协会及全国劳工联盟。
国际纵队的成立与招募.
在1936年9月间,共产国际人士威廉·明岑贝尔格在莫里斯·多列士支持下首先提议由各国共产党招募志愿兵加入西班牙内战。在苏联国防部的协助下,意大利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随后即著手成立纵队。
巴黎是主要的招募中心,志愿者在此获得金钱及护照方面的协助,并由铁路或乘船前往西班牙。志愿者主要来自义大利、德国与其它当时的专制国家,队伍中也有许多失业者(主要来自法国)与冒险者;此外,有大约五百名之前遭流放至俄罗斯的共产党人来到西班牙,其中包括许多活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领袖。
共产主义者热烈支持这个计划,无政府主义者则持怀疑态度。起初,控制法国边界的无政府主义人士拒绝让共产党志愿兵入境,遭抗议后才不情愿地放行。
第一批的500名志愿者在1936年10月14日抵达阿尔瓦塞特,他们在此会见已在西班牙战斗的国际志愿人士,并依各人之经验与出身进行编成。为了沟通上的便利,成员依国籍或语言编组。阿尔瓦塞特随后成为国际纵队的总部及主要仓库,并由共产国际的三位重要人士安德烈·马蒂、路易吉·隆哥与吉赛普·蒂·维多里奥领导。
法国共产党为纵队提供制服。纵队的内部管理十分严格:成员必须在基地里待上数周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成员组成.
首批国际纵队的成员大多来自法国、比利时、义大利及德国,此外还有一批来自法国北部及比利时的波兰矿工,其中不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他们的能耐在马德里包围战中展露无遗。第一批编成的纵队是第11、12及13纵队,第14及15纵队由老手与新手混编而成。规模较小的第86、129与150纵队在1937年底及1938年成立,主要是出于短期的战术目的。国际纵队各营多以著名的人物或事件命名。纵队成员还包括一批诗人、艺术家、医生和记者,如加缪、聂鲁达、海明威、奥威尔、毕卡索等。
马德里战役.
发生于1936年10月至1937年1月的马德里保卫战是共和政府的重大胜利,此役使佛朗哥将军迅速取胜的意图失败。国际纵队在此役中的重要性广为人知,有时甚至被夸大。例如,当时的英国大使爵士宣称马德里守军中没有西班牙人;事实上,四万名守军中只有三千多人不是西班牙人。
马德里的战略要地之一是田园之家,共和政府的第三及第四纵队在此阻挡了叛军的攻势。进攻此地的叛军为摩洛哥军队,他们长于在开阔地战斗,但不擅巷战。
在1936年11月9日,由1,900人组成的国际纵队第十一纵队进驻此地,并于当晚对叛军发动攻击。战斗持续至隔日早晨,结果叛军不得不撤退,并放弃直接由田园之家进攻马德里的计划,而第十一纵队则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员。
在11月13日,由1,550人构成的第十二纵队进攻安格莱斯山高地的叛军。由于语言与通讯问题、与装甲部队的协调不良及缺乏砲兵支援,这波攻势以失败告终。
11月19日,共和军下属的无政府主义者部队被迫撤离,而叛军在纳粹秃鹰军团的掩护下进据大学城。第十一纵队受命将叛军逐出大学城。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以手雷与刺刀逐室相搏,并夹杂著砲击与飞机轰炸。大学里的战斗持续到叛军掌控四分之三的地盘为止,然后双方各自构筑阵地。此时无论由任一方进攻,都会付出严重代价。叛军将领不得不放弃直接攻城的计划,并准备围城。
在1936年12月13日,18,000名叛军企图进攻马德里外围的瓜达拉马,此役称为。共和军派出一个苏联的装甲部队,及第十一、十二国际纵队。在激烈的战斗后,他们阻止了叛军的攻势。
叛军在耶诞节后的围城计划受挫,但共和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在1937年1月6日,国际纵队下属的台尔曼营抵达拉斯罗萨斯,并在此坚守至全军覆没为止。在1月9日,叛军的进展只有十公里,而第十三、十四国际纵队抵达马德里。随后共和军企图夺回失地,战况激烈但收效不大。1月15日,双方各自构筑阵地,战局陷入僵持。
叛军直到战争尾声的1939年3月才取得马德里,其后几个月间仍存有零星的反抗区。
哈拉玛战役.
随著马拉加失守,叛军在1937年2月进攻马德里-安达鲁西亚的道路。双方都付出严重代价,战事在二月底陷入僵持,双方都自称获胜,但双方都遭遇了失败。
在此期间,国际联盟于2月22日宣布禁止外国志愿兵介入战局。
瓜达拉哈拉战役.
由于叛军在哈拉玛的进展有限,遂改道马德里东北方50公里的瓜达拉哈拉。墨索里尼派出含35,000人、80辆战车与200门大砲的特遣队,以为义大利记上一笔战功。叛军在3月9日攻破共和军的防线,共和军方面遂组织包含第十一、十二国际纵队在内较有战力的单位。
在3月10日凌晨,国际纵队的加里波第营发起反攻。叛军在3月11日突破防线,但台尔曼营与加里波底营仍守住了要地。共和军的飞机与战车在3月12日发起了攻击。台尔曼营夺回了Trijuete镇,并俘获大量叛军。
解散.
为了令叛军外援撤离,并令英、法等国解除禁运,共和政府于1938年9月21日宣称依国际联盟决议,解散国际纵队。此时仍有大约一万名外国志愿者在西班牙战斗,其中过半来自德国、义大利及匈牙利等当时的右翼法西斯政权;这些人无法安全返国,西班牙政府遂授予他们荣誉公民资格,并纳入人民军;其余人员则被遣送回国。
国际纵队于10月底在巴塞隆纳进行了最后的巡游,总统与总理皆到场致意;西班牙共产党代表多洛雷斯·伊巴露丽(人称“热情之花”)更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成为西班牙内战的名篇之一。
参考文献.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