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简称「青中」)是一所由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中学。它的原址位于香港岛上环必列者士街,是所Band 2的政府资助英文中学;后于2000年9月迁往天水围新市镇,并于2008年转为直资英文中学。2018年该校成为全港首间Google认可的Google Reference School(谷歌模范学校),致力提升教学效能。
历史.
前身.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前身为1908年成立的青年会汉文学校,校址设于德辅道中26号4楼。于1913及1919年,学校先后迁至必列者士街公理堂,以及在同一街道的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易名为青年会日校。不过,多年来亦只是一所小学。1945年,扩办三年制的初级中学。但1956年暂停了初级中学,至1961年,重新扩办六年制的中文中学,并接受香港政府津贴,成为津贴中学。
正式创校.
在1961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扩建「香港青年会小学」原有校舍,在3月25日,举行新校舍的奠基礼,由当时的署理辅政司载斯德的夫人Mrs Joyce Teesdale主持,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正式成立,这时期的中学是中文中学,由何世明牧师出任校长。校址虽仍是原来的校舍,但毗连学校的卜公花园的公共球场则拨与中学专用,学生可到该球场上体育课。校舍从三层高的楼层,拆卸扩建为九层高的新型校舍,并添购设备。1961年9月1日,正式上课,但主要建筑物尚在动工之中,于是全校各班搬往对面的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上课,至半年后经扩建的校舍完工为止,此时已是11月份。1962年2月9日,新校舍举行开幕典礼,由教育司宪唐露晓主持。
何世明牧师接任青年会中学校长后,即开始向政府申请购置校具仪器,设立各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及特别教室、聘请教师及招生。学校一共有24班,另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实验室、音乐室、史地室及图书馆,学校亦可用对面会所的大礼堂、泳池、室内球场及一切健身器械。
中学开办初期,只有十一班。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准,何世明牧师规定任教英文科的老师必须是香港大学毕业生,而任教中文科的老师则多是当代名儒。
迁校前特色.
当年的青年会中学是全港首批开办电脑科的中学,所用的电脑是Atari。
在1960至1980年代,青年会中学在校际音乐节中,历届获奖无数,更长期垄断了牧童笛的奖项。1960-70年代时,青中的音乐团体有初级牧童笛队,高级牧童笛队、诗班、中乐团、结他班、银乐队。1980年代时,除中乐团外,保留了其他音乐团队。1980年代的青中校外活动有英语学会、科学学会、摄影学会、团契、电脑学会、童军、爱丁保奖励计划。
而在1980-1998年间,此校曾全-{面以英文授课,直至因母语教学政策而需恢复以中文授课。
在1971-81年间,青中曾同时设立夜中学部,其所有行政人员与日校部相同。
迁校后.
由于原有校舍空间不足,此校于1999年获分配位于天水围新市镇天悦邨6期的一座新建校舍,以作迁置,并与毗邻同时开办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小学(属于天富苑4期)结为「一条龙学校」。但由于工程延误,初时未能使用新校舍,在天水围开办的班别需借用位于天盛苑的元朗公立中学校友会邓兆棠中学上课。上环校舍则继续运作,直至所有学生完成课程,毕业离校。
到了2000年11月,天悦邨新校舍才落成,并于翌年1月2日起正式启用;2004年,上环校舍的最后一批学生正式毕业,结束此校「一校两址」的过渡期。
2005年起,此校申请转为直资中学。有关申请于三年后获批,因而获-{准再以英语授课至今。由于结龙制度规定中、小学均须采用同一种资助模式,因此与保留为津贴小学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小学结束「一条龙」联系。
校舍.
旧校舍.
旧校舍设有24间课室及各种特别室,然而不设操场及礼堂,师生需借用邻近的青年会必列者士街会所进行体育活动及早会。此外,旧校舍天台亦设有一间祈祷室,供学生团契使用。
由于最后一批在港岛招收的学生于2004年毕业,旧址亦于同年起腾空,并于2012年9月起租予一所私立小学。
新校舍.
位于天悦邨的新校舍为一所1995年版灵活式校舍,设有26间课室及各种特别室,占地约8,000平方米。
该校舍的建筑工程捆绑于天悦邨6期的建造合约内,地基及上盖均由新昌营造承建,于1997年3月获立法局通过拨款,当中上盖工程于1998年7月动工,2000年11月完工,是全港倒数第二座、新界最后一座灵活式校舍(全港最后一座为圣马可中学,较此校迟一个月完工),以及最后一座1995年版同类校舍。
社别.
青中的社别颇具特色。原本依学生之入学年份分社别,迁至天水围后则同时把学生再分成五社。
旧制依入学年份分社,依次为:63年「仁」社、64年「匡」社、65年「元」社、66年「燄」社、67年「群」社、68年「忠」社、69年「敬」社、70年「诚」社、71年「谦」社、72年「光」社、73年「奋」社、74年「锐」社、75年「正」社、76年「基」社、77年「恒」社、78年「毅」社、79年「刚」社、80年「斌」社、81年「强」社、82年「励」社、83年「真」社、84年「理」社、85年「辉」社、86年「煌」社、87年「建」社、88年「立」社、89年「青」社及90年「中」社,二十八个社为一循环。
新制下另设的五社为:「仁」、「义」、「智」、「勇」及「絜」,乃玉之五德。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润泽以温为仁、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为义、其声舒扬,专以远闻为智、不挠而折为勇、锐廉而不忮为絜。比喻学生为珍贵的玉,经过学校的琢磨,能耀五德,行己有方,服务人群。
尽管新入学的学生会被编成五社,他们仍会依其入学年份被分作同一级社,加入校友会,秉承多年传统。
校政管理.
历任校监.
于1999年前,校监职位均由青年会总干事兼任。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