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三魂七魄
重定向;重新导向;字符;字元;文件; 档案;快捷方式; 捷径;项目;专案;计划;计划;计划;计算机; 电脑; 电脑; 三魂七魄,是道教对于人魂魄的说法,谓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灵(爽灵)、幽精;七魄有: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道教文献.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张安「魂、魄、神、精、意」,以涵养五脏;天之鬼为魂,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影响性情,地之鬼为魄,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影响身形,口鼻为玄牝之门,是人身通感天地之门户。 《黄庭经》主张食气,存养太和,以「还魂返魄」「摄魂还魄」,可不死而得入黄宁。务成子注《黄庭经》,谓诵读黄庭,能调和三魂,制炼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色返孩童,百病不能伤,灾祸不得干。 三魂七魄之并称,最早载于《抱朴子》。谓守一存真,即可金水分形(分身之术),自见人身中有三魂七魄,更能接见天地神灵。 上清道书《灵书紫文上经》中有详细解说,谓三魂七魄于特定时日,夜间出入肉身飘荡不定,道士须拘制之,以安神定形。 七魄名号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乃身中浊鬼,当制止其伐身,三魂名号为胎光、爽灵、幽精(三魂与上元宫泥丸之赤子、中元宫绛房之真人、下元宫丹田之婴儿,以及命门玄关之大君),皆为身中长生之神,当存守身内。太平经钞甲部三魂七魄之语,当为从灵书紫文所增补。 陶弘景所编《真诰》载有种种法术摄受三魂七魄,能出恶梦,守魂魄,炼身形。 唐朝道书《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叙述「炼阳魂而制阴魄」之法,并说学道者,当须顺魂灵制-{尸魄,以阳消阴,令魂炼魄,阴秽渐减,乃长生之道。 《云笈七签》引正一真人语,对三魂又增以新说,谓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久居人身,则能长生;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令人心劳气散,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秽乱昏暗、耽著睡眠,精华枯竭而名生黑簿鬼录。并说有三魂会日,于此本会之日,诵人善恶。又说三魂,一主命,一主灾衰,一主财禄;一常居本属宫宿,一居水府,一居地府五岳。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至本命日,一魂归降与魄相合。若三魂循环不绝,则百神交会,人安稳无病,若三魂不归,则魄与五鬼为徒,令人行事昏乱,躭睡好眠,灾患折磨。道教有种种法术,能拘魂制魄,使人渐至长生。 朱熹以及宋末道教学者俞琰认为三魂七魄非真指实数,以医家谓肝属东方木而藏魂,肺属西方金而藏魄,九宫数以三居左,七居右,主张三七为九宫数,虚指五行。隋代萧吉《五行大义》则提有多种异解,认为魂魄之数,乃配合种种阴阳五行八卦天地人之数,而为魂三魄七。 三魂. 道教的三魂 道教古称「胎光、爽(或作『奭』ㄕˋ)灵、幽精」,丹鼎派称之为「元神、阳神、阴神」等。三魂生存于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 直到再度轮回,三魂才会重聚。 从西方(亚里士多德)引入的三魂:灵魂、觉魂、生魂。 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的论述: 生魂与觉魂,百年都灭,唯灵魂百年不灭,五常百行,皆从此出。惟人可以知古今,察天地,穷事物。 不具灵魂而不能推论义理,应供口腹,致人恣杀,全无不忍之德。 草木依类而生,依期而长,但因为没有觉魂而不能趋避。 鸾书的三魂 另有说法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灵魂主宰,而不是觉魂。 灵魂若有毛病,人就会痴呆。觉魂若有毛病,人就会发疯,神经就会散乱。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 人若死后生魂会消灭,灵魂就依因果循环六道之中轮回。如果善业大于恶业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至天界灵魂和觉魂便会合一,至人间则旧觉魂消灭,再新生一觉魂一生魂投胎。如果恶业大于善业就至地狱道,灵魂会在地狱受刑受苦。只有农历七月十五日才能至人间,觉魂则留在世间排徊,直到灵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觉魂便消灭,留在人间的觉魂有时可以受神主牌位让人拜,有时在墓园流浪,有拜公妈的人比较不容易受觉魂作弄,没拜公妈的人较容易受外来孤魂作弄。 马偕(George L. Mackay)经由生活观察指出,汉人认为人有三个灵魂,人死后一个灵魂到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天堂、地府,或转世),第二个灵魂进入坟墓里,第三个则在家附近徘徊。第一个灵魂由道士负责,另两个灵魂则由子孙照顾。亲人整修墓地照顾第二个灵魂,第三个灵魂则安置在木制的神位中。 七魄.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肉体及魄」则属于「阳世的物质世界」。 「儒宗神教」鸾书文献. 「儒宗神教」的鬼神观里,人是万物之长,因此认为草木仅一魂,曰生魂,禽兽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长走动,二曰「觉魂」能知痛苦与喜乐哀鸣之情,可以学习东西。人则有三魂,生魂、觉魂、灵魂。人死之后,如系在世作恶多端之人,乃下地狱,按其罪过受种种磨炼。 由于「儒宗神教」主张阐发「五教」(儒、道、佛、基、回)圣人之奥旨,其三魂之说或源自天主教神父利玛窦《天主实义》中所叙述的三魂观:「西士曰:人有魂、魄,两者全而生焉;死则其魄化散归土,而魂常在不灭。吾入中国尝闻有以魂为可灭,而等之禽兽者;其余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灭,而大殊于禽兽者也。吾言此理,子试虚心听之。世有生、觉灵三魂彼世界之魂有三品:⑴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此魂扶草木以生长,草木枯萎,魂亦消灭。⑵禽兽之觉魂中品名曰觉魂,则禽兽之魂也,此能附禽兽长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视听,以口鼻啖嗅,以肢体觉物情,但不能推论道理,至死而魂亦灭焉。⑶人类之灵魂上品名曰灵魂,即人魂也。此兼生魂,觉魂,能扶人长养及使人知觉物情,而又使之能推论事物,明辨理义。人身虽死,而魂非死,盖永存不灭者焉。」 《天主实义》的三魂之说,则源自于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生魂即vegetative/nutritive soul,觉魂即senetive soul,灵魂即rational soul。这种划分与中国传统的「魂气」思想不同,与佛教对「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的划分以及「六道轮回」的思想也相冲突。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三魂七魄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