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英吉利教会史
《英吉利教会史》(;;中文译名的「英吉利」即英格兰),英国古代史书,为七国时代诺森伯利亚王国修道士兼学者比德(672/673年─735年)所撰。原书采用拉丁文编撰,全书5卷,敍述罗马不列颠及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历史,主要内容为罗马天主教在不列颠布教的事迹,取材既深且广,被视为英国盎格兰-撒克撒时期,乃至中世纪早期的重要历史文献。 本书的编撰. 《英吉利教会史》是8世纪前期,诺森伯利亚王国(在今英格兰北部)修道士及学者比德所撰。比德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善于运用他所能找到的史料写作,对英国、意大利、法兰克、西班牙均有了解,略懂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精通《圣经》及早期基督教的教长著作。 比德编撰此书的时间,是在他的暮年时期,书中内容从罗马不列颠时期到731年为止。据比德在《英吉利教会史》的「前言」里可知,他这部书具有教导、宣扬宗教意旨的功能,「为了教诲后代,努力把从普通传闻中汇集起来的资料,写进这本书」,「如果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善人善行,那么细心的人听到这些故事后就会深受感动而去仿效他们;如果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恶人恶行,那么它同样可以使忠诚善良的读者或听众,避免那些对灵魂有害的东西,而更加自觉地追求他知道是合天主意的善事。」比德为了搜集史料,翻阅了当时的英国档案,又派人到罗马、法兰克、日耳曼等地寻找,因而可掌握到西欧地区的全部知识。 内容概述. 《英吉利教会史》篇幅包括比德的前言、上集(有三卷)和下卷(有两卷)。上下两集各卷的内容概述如下。 评价. 在英国,历来对比德《英吉利教会史》评价甚高。12世纪时的蒙茅斯人杰佛里在《不列颠诸王史》里提到它的重要性:「每当我想起不列颠诸王的历史,每当我反复思量那些庞杂的事件,和比德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当中。他们二人在各自杰出的著作中都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论述,除此以外,我几乎不能再发现甚么关于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诸王事迹的记录了。」现代学者H.R. Loyn指它既是优秀的拉丁文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能运用简洁的言辞敍事。John Blair评论指比德这本佳作掩盖了他同时代(7至8世纪初)著作的锋芒,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的事迹留下完整的历史片断。 除英国以外,东西方学界均高度重视本书。美国学者赞扬它「在材料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写作技巧方面,在所有中世纪早期文献中,没有任何其他作品可以比得上它。这是在蛮族时期写出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中国大陆学者戚国淦指它含迷信成份,记录不少「神迹」传说,但抛开这些瑕疵后,它「所记述的教会活动和所收集的教皇信札、宗教会议记载等文献,仍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中文翻译情况. 《英吉利教会史》原以拉丁语写成,后世对它进行翻译工作,早在阿尔弗雷德大王时(871─899年在位)就被译成古英语,其后继续有译成现代英语的工作。至于中文译本,有陈维振和周清民的译本。1980年代,陈维振、周清民根据J·E·金以1565年英译本为基础的重译英文本,进行翻译,并经戚国淦、许崇信等学者指导,于1989年译成,并附上另外两种比德著作《修道院长列传》及《可敬的比德给埃格伯特主教的信》,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属该社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 参考文献. 来源.
英吉利教会史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