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乡
仁爱乡(#重定向 )位于台湾南投县东部,属于南投县的山地乡之一,北邻台中市和平区,东邻花莲县秀林乡,东南端接花莲县万荣乡,南邻信义乡,西邻鱼池乡、埔里镇和国姓乡,为全台湾面积第三大的乡镇市区(仅次于秀林乡与信义乡)。
二战后由原台中州能高郡直辖的蕃地所改制,行政中心设于雾社,全境地处中央山脉之上,境内地势高峻陡峭,观光事业发达。居民以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为主,日治时期最大规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雾社事件,即发生于该乡。
1950年外省移民随著政府军队从泰缅边境迁入仁爱乡清境地区(主要在今日的荣兴村还有大同村的北半边),开垦高山农场,建立眷村,因为当时该部队主要是云南省人为主,其中也有不少的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摆夷族人,所以也替该乡引入云南摆夷文化,进而与原住民文化揉和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貌。
历史.
仁爱乡幅员阔扩,其前身为台中州能高郡的蕃地,行政中心设于雾社。1930年该地曾爆发震惊海内外的雾社事件。战后于1946年4月1日改设乡,隶属于-{台中县能高区。1950年10月改隶南投县。
2002年,时任南投仁爱乡乡长卓文华发起正名运动,希望将仁爱乡改为雾社乡,并将乡内的十五个村落(翠华、力行、发祥、新生、互助、南丰、大同、春阳、精英、合作、亲爱、万丰、法治、中正)回复原有的地名。但雾社早期的地名是「巴兰」(Paran),无法代表整个仁爱乡,须获得乡民多数共识。
2019年,合作村召开部落会议推动正名程序,,经核准于2021年6月1日起更名为「德鹿谷村」。
地理.
地形.
仁爱乡幅员广阔,面积1,273.5312平方公里,与云林县面积相近,是全台湾面积第三大的乡镇,其行政中心位于海拔高度1,200公尺的山地。2013年3月27日早上发生6.1级地震,震央位于仁爱乡,深度为15.4公里。
人口.
根据南投县政府民政处及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23年底仁爱乡户数约4.9千户,人口约1.6万人,是全台湾人口第二多的山地乡(仅次于花莲县秀林乡)。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大同村与荣兴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1,870人与41人。乡内中正村等3村居民以布农族为主,翠华村等4村居民以泰雅族为主,南丰村等8村居民以赛德克族为主,当中亲爱村为赛德克族与泰雅族混居,大同村则为赛德克族与云南摆夷族混居,而荣兴村居民则以荣民后裔为主。
仁爱乡历年人口变化(1981年-2030年)
政治.
乡政组织.
仁爱乡公所是仁爱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政府委办事项,仁爱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南投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仁爱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3室等8个内部单位及5个附属机关。
仁爱乡民代表会是仁爱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仁爱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仁爱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4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四选区1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
行政区划.
以下列出的「村」属于行政区划,而村内可能还有数个部落。括号内皆为泰雅语、赛德克语、太鲁阁语、布农语或日语名称。
通讯.
力行村华冈路、翠峦路及荣兴村等区域的电信区号为台中市的04(2596及2599开头的8码电话号码),而非南投县的049。
参考资料.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