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宣祖
朝鲜宣祖(朝鲜语;朝鲜语;韩语;韩语;韩语;:--
"Joseon Seonjo";1552年11月26日—1608年3月16日),姓李,讳昖(朝鲜语;朝鲜语;韩语;韩语;韩语;:--
"Yi Yeon"),是朝鲜王朝的第14代君主,1567年至1608年在位。初名李钧。他是中宗之孙、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母亲为河东府大夫人郑氏。
死后庙号宣宗(朝鲜语;朝鲜语;韩语;韩语;韩语;:--
"Seonjong"),谥号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景命神历弘功隆业显文毅武圣睿达孝昭敬大王(朝鲜语;朝鲜语;韩语;韩语;韩语;:--
"Sugyeong jeongryun ipgeuk seongdeok hongryeol jiseong daeui gyeokcheon hui'un hyeonmun uimu seong'ye dalhyo daewang")。葬于杨州的穆陵(今位于京畿道九里市)。1616年,光海君认为他在抵抗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中有功绩,将其庙号改为宣祖。
生平.
宣祖本为中宗的孙子,明宗的侄子,德兴君的儿子,被封为河城君,出继伯父福城君。明宗二十年(1565年),明宗病重,当时世子李暊已过世,储君未定,领议政李浚庆请明宗在所有侄子里面选一位立储,明宗命河城君入宫服侍立为王世子,明宗二十二年(1567年),明宗驾崩,首相奉遗教迎王世子即位,是为宣祖,是朝鲜王朝第一位以旁系子孙入主的国王。
他在位期间,朝鲜终于完成了长达二百年的宗系辩诬,使得明朝将正确的朝鲜宗系写进了《明会典》。(此前,明朝一直有说法认为朝鲜太祖大王李成桂是高丽权臣李仁任的儿子,这一错误说法被写进了《皇明祖训》与《明会典》。至此,宣祖趁明朝改修《明会典》的时机,改正了这一错误,朝鲜史称“宗系辩诬”。)
宣祖一朝,功臣同士大夫间的“士祸”已经消弭,但是士大夫间的党争正式爆发,东人党和西人党在士大夫角逐名利的朝廷内形成,之后西人失势,东人又分裂为南人党与北人党;宣祖朝后期,击败了南人的北人又因为内部斗争分为大北派与小北派。朋党们不断攫取利益,导致朝廷风气败坏,而且朝政紊乱。例如党人在丁酉再乱前夕施加压力迫他罢黜抗倭名将李舜臣,只因为李舜臣与南人领袖柳成龙相善,导致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没。
宣祖二十五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此战中朝鲜军队一触即溃,宣祖逃至平壤后再度逃往义州,逃亡途中遭百姓辱骂与扔掷石块羞辱。一心逃离朝鲜的宣祖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甚至说出「与其死于贼手,毋宁死于父母之国」。最后依靠明军的援助才最终击退日军,朝鲜长期感念在心,称之为“再造”。1598年因李舜臣等人奋战与丰臣秀吉寿终正寝,日军撤离朝鲜。此役朝鲜损失惨重,军队阵亡7万人以上;人口减少约200万,大多死于战火;战后的土地数量从战前的1708000结锐减到541000结。战争导致朝鲜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
1606年,宣祖期待已久可做为继承人的嫡长子永昌大君出生。1607 年,宣祖向日本江户幕府派遣了日朝战后首位朝鲜通信使。1608年,宣祖去世,由庶次子光海君继位。
野史传说宣祖的过世是被光海君与金尚宫所毒杀,《朝鲜王朝实录》对这一点也是有些含混不清,但是并无实际的证据可以证明,或许是仁祖登上王位后为了贬低光海君而加的罪名。《实录》的记载中宣祖是于万历三十六年二月一日进食糯米饭时噎死的。
宣祖曾经提出“孝子说”,将朝鲜比作中国的孝子,将日本比作贼子。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