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大东亚共荣圈
大东亚共荣圈(日语:--  "Daitōa kyōeiken"  ),又称大东亚新秩序,是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提出的一个理论,其理论基础之一为大日本帝国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亚细亚主义。其覆盖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区,主张在日本的带领下“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独立”、“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之政治联合体,实质上成为日本进行大东亚战争、扩张帝国主义的依据。1945年8月15日,由于日本投降而结束二战,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解体。 起源与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现代化而跻身工业列强,但同时缺乏矿产资源,长久则衰。此时,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与中国是近邻关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落后,故要帮助中国改善和建设,否则中国将会牵连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损害。由此,“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出现,起初只是一种“将亚洲诸国从西方殖民者的手中解放出来”的主张。这类理想主义受到民众普遍欢迎,也吸引了一部分亚洲国家的反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支持者。但很快,这个理想就遭到日本的军国主义及极端民族主义者利用,加以改变而打破。 日本以自身福祉为借口发动了对东亚地区的扩张,其意识形态发展还经过远因和近因的累积:19世纪先后发生朝鲜东学农民运动以及日清战争;1920年代,关东大地震所导致的重大伤亡以及由大萧条所造成的昭和金融恐慌促使日本加速大陆政策,对外获取生存空间与资源。1930年代,日本发动满洲事变,正式开始对外军事扩张。 落实与执行. 日本方面声言将自己联同满洲国及中华民国三地接合,成为一个经济联合体特区,并且使用东南亚资源及南太平洋成为其军事防线。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国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号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欲树立「日满中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以大日本帝国、东亚及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为目标。 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是1940年7月近卫文麿内阁发表和宣传之构想,即:日本同德国、意大利结盟,粉碎欧美列强对世界的统治,把亚洲从欧美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在「八纮一宇」(世界应是以天皇为首脑的一家人)的「大精神」下实现亚洲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东亚共荣圈」:122。1940年8月,近卫文麿首度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大日本帝国(含扶植政权、满洲国)、中华民国、法属印度支那半岛、暹罗、英属印度(含缅甸)、英属马来亚、英属香港 、英属婆罗洲、荷属东印度、澳大利亚、纽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华民国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日本在各占领地建立神社,推行神道教;在学校和其他场所强制人们学习被改称为「东亚共同语言」之日语:122。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1942年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1943年11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为宣告亚洲新秩序之形成,将「大东亚共荣圈」之代表召到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122。与会者几乎全是日本之合作政府代表,即:满洲国首相张景惠、中华民国主席兼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王子旺·威塔雅康、菲律宾自由邦总统何塞·帕西亚诺·劳雷尔、缅甸国总理巴莫及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122。会议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美英为了本国的繁荣,压制他民族,对大东亚进行侵略和盘剥。大东亚战争的原因就是要推翻大东亚的美英隶属化。大东亚各国提携完成大东亚战争,把大东亚从美英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设共存共荣、自主独立、没有人种差别的共荣圈,为确立世界的和平做贡献。」:122「大东亚建设局」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取代欧美列强对殖民地之统治冠以「大东亚共荣圈」,目的是为征集资源、资材和劳动力,长期进行战争;在东南亚各占领地,为建设铁路、军用道路及飞机场,日军强制动员许多当地人从事土木工程,还征用他们从事矿山劳动等;许多被怀疑从事反日活动之新加坡和马来亚之华侨遭惩处;但不久,在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等日军占领地就掀起抗日运动:123。 面积与人口. 合计约795.52万平方公里,约4亿8587.1万人 结果与影响. 近代以来,亚洲诸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文化和经济上的双重剥削。西方的白种人殖民者更在种族优越论等思潮的影响下,歧视亚洲的黄种人。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声称将构建“平等共荣”的大东亚共荣圈,促使亚洲诸国的部分独立运动者因而选择与之合作。英属缅甸殖民地首任总理巴莫曾在“大东亚会议”上激动地陈述:“我们再次发现到我们自己是亚洲人,发现到我们流著亚洲人的血液,就是这份热血能够救赎我们,并把亚洲归还给我们。因此,让我们朝向大道的终点迈开步伐,十亿的东亚人迈向东亚人将会永远自由、繁荣,并且终究会找到他们自己归宿的新世界。”时任菲律宾总统的何塞·帕西亚诺·劳雷尔也曾表示:“十亿的东方人,十亿的大东亚的人们,他们怎么能被统治呢,特别是其中大多数还是被英国和美国所统治?” 然而,“大东亚共荣圈”被批评其本质是美化战争。亚洲多地被日本实际占领,被指很多“独立”政府实际上是日本和皇军的傀儡政权而受其控制。当时正值跟盟军交战的日本,从其东南亚占领地大量掠夺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日本军国主义者更宣扬大和民族优越论,认为日本有权统治亚洲其他各民族。巴莫曾抱怨道:“这些军国主义者眼中只有‘皇国至上’,不仅如此,他们还坚持所有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也得接受这个观点。在他们看来,只有日本人的做法是正道,只有日本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利益,亚洲诸国只有一个命运,那就是成为像满州人和朝鲜人那样的永远的‘皇国’臣民。这些种族主义观点⋯⋯让任何日本军国主义者与我国人民之间的真正理解变得毫无可能。” “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只考虑日本利益,而将亚洲其他各国的利益放在其次,并非是真正的平等。因此,当日本于二战战败、大东亚共荣圈解体之时,亚洲诸国并未出现多少同情日本的声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大东亚共荣圈实质性瓦解。此后,日本在东亚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如满洲国、汪精卫政权等相继垮台,而其位于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区虽然在战后再次被西方列强控制,但大部分均在抗争之后于1950年代独立。
大东亚共荣圈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