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区
楠梓区(注音:ㄋㄢˊ ㄗˇ ㄑㄩ;;#重定向 ),旧称「楠仔坑」,位于台湾高雄市西南部、市中心的北端。北临梓官区、桥头区及燕巢区,东临仁武区、大社区,西滨台湾海峡,南接左营区。地处寿山、半屏山北麓,境内有楠梓溪(楠梓坑溪)、典宝溪及后劲溪流经。全境地势大致平坦,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内人口约19.3万人,是高雄市人口第四大区。
历史.
楠梓区,台湾闽南语白读不按字面读,而是称Lâm-á-kheⁿ,曾经表记作「南马坑」、「楠仔坑」、「南仔坑」、「楠梓坑」,指「楠梓桥」至「兴楠桥」一带,地势低洼。Lâm-á是闽南语中形容低地之说法,如鸟松区之坔埔(湳埔)、南投县名间乡(湳仔埔)、台北市士林区「湳雅」(湳仔)、新北市板桥区湳兴里、云林县虎尾镇各有一处称作湳仔、桃园市八德区「大湳」等。后因改写为「楠仔坑」、「楠梓坑」,而有溪畔遍植楠木(即柟木)望文生义之说。自明郑时期开始渐有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移民来此开垦,至清领时期渐成聚落。
日治初期在此处为台南厅下辖的「楠仔坑支厅」(1906年改名楠梓坑支厅),今之楠梓区范围约分属楠仔坑支厅下辖的楠仔坑区(1906年改名楠梓坑区)西侧(今楠梓)、后劲区北侧(今后劲)、仕隆区西南侧(今右昌)。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实行五州三厅制,行政区重划,本区西侧(右昌一带)被划入新设立的高雄州高雄郡左营-{庄,东侧(楠梓、后劲一带)则属新设置的「楠梓-{庄」(--
)南侧(北侧则属今之桥头、燕巢西侧)。
自1894之凤山县采册,就已经出现「楠梓坑」一词。而不加「坑」字之「楠梓」是日本大正九年市区改正时,所订下之「楠梓-{庄」之街-{庄名。
1924年高雄郡高雄街升格为高雄市,并入周围的一些街-{庄的大字,高雄郡因此被废,楠梓-{庄、左营-{庄改归冈山郡;1940年左营-{庄并入高雄市,今楠梓区的右昌地区于此时并入;1943年废楠梓-{庄,楠梓-{庄的楠梓、土库、后劲三个大字划入高雄市,其余(今之桥头)并入冈山街(今冈山、桥头)。战后将后劲设为高雄市后劲区,右冲(别名右昌)、援中港、下塩田等大字整并为右冲区,楠梓、土库两大字整并为楠梓区。
1945年经过多次整并,高雄市的区大幅减少,1946年高雄市减为十区,右冲区、后劲区、楠梓区合并为楠梓区,并并入左营区的下蚵仔寮(后劲溪出海口、援中港西侧一带)。现今一般习惯将楠梓区分为楠梓、后劲、右昌三大聚落。
虽然今书面文多以「楠梓」称此地,但台湾话口语仍沿用旧称「楠仔坑」(白话字:Lâm-á-kheⁿ),例如台铁铁路列车中播音即据此。(曾经易以以楠梓之训读音,后又恢复「楠仔坑」原称。)
明郑永历十六年(公元1661年),设万年县,驻兵分布为前、后、左、右、中,五「冲镇」,其中前为「前锋」,后为「后劲」,左为「左营」,右为「右冲」(「右冲」、「右昌」),中为「中权」。右昌及后劲之地名则由地而来。
现况.
楠梓区产业以工商业为主,过去因中油设立高雄炼油总厂以及经济部设立楠梓加工出口区(今楠梓科技产业园区),而带动本区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入,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管理处即位于本区,管辖台湾所有科技产业园区,1987年,楠梓区人口超越左营区成为原高雄市第三大区,1988年更超越鼓山区成为该市第二大区。后来因加工业衰退造成园内厂商大幅迁出,区域及人口发展进入停滞,1999年,楠梓区人口再度被左营区反超
2013年,高雄市政府辅助及重新打造园内产业转型,使加工区产业转型为科技发展且规划楠梓第二园区,重新带回厂商进驻、就业机会及人口移入,2019年11月底,楠梓区人口正式超越前镇区,成为高雄市的第四大区,但由于土地利用趋近饱和,使得本区的人口成长率已逐渐趋缓。
至今楠梓区为北高雄重要工商核心之一。区内并形成以楠仔坑(车站一带)、右昌、后劲、翠屏(德贤路至惠民路一带)四区为主的商业活动聚集区。虽然本区受大学人口及加工区劳动人口而得以发展,但本区受地形阻隔,区位与市区断裂且边缘,致使无大型资源或市辖建设于此。不过因中油炼油厂迁厂,国发会通过「南部科学园区扩建高雄第三园区筹设计划」,计划将中油炼油厂区转型成南部科学园区高雄第三园区。
区政组织.
楠梓区公所是高雄市政府在楠梓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高雄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4课4室等8个内部单位。
人口.
根据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楠梓区户数约7.9万户,人口约19.3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清丰里与宏南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28,438人与782人,其中清丰里也是全台湾人口第七大村里,其它区内人口较多的里包括翠屏里、蓝田-{里、加昌里。
楠梓区历年人口变化(1946年-2030年)
行政区划.
三种颜色代表楠梓三大次分区:楠梓、后劲、右昌,共有37里。
教育.
楠梓区目前是高雄市境内大学设立最多的区域,区内西北侧为国立高雄大学、东侧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第一校区、中间则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第一校区。庞大的大学人口成为楠梓商圈发展及消费来源。过去后劲地区因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现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楠梓校区)及楠梓加工出口区提供大量消费人口得以发展成商圈。但在楠梓加工出口区衰退同时,使后劲商圈陷入发展低迷。商圈逐渐转移至人口较为密集的德贤路,加上国立高雄大学的设立带来的消费人口,使具有地缘邻近的惠民路沿连德贤路形成庞大的新兴商圈。此外,国立高雄大学更促成蓝田-{里一带大量兴起住宅建案及大卖场(家乐福楠梓店)进驻。清丰里一带本因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今国立高雄科技大学第一校区)及大卖场( 家乐福新楠店 )的设立得以发展,但近年又因德民新桥的建造,使楠梓东西两侧可流通,进而加速此区建设及大片住宅地重划。
计划于楠梓产业园区新设楠科科学实中小学校。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