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天地变化的道理
使用率很高网站
生活要常常分享
您身边百科全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缩写:CDUT),简称成理或成都理工,校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和宜宾市翠屏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员,为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学校是以理工为主,地质、石油、资源、核技术、环境为优势,土木、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管理为特色,经管、文法、外语、艺术、体育等协调发展的部省共建重点大学,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重点高校。学校牵头成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iRALL)等国际学术组织,承担“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地调计划、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等一大批重要项目。 截至2021年5月,学校用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 设有20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66个(类)本科专业。学校有教职员工3031人,其中教授(级)511人、副教授(级)799人。特聘中国科学院刘宝珺院士为名誉校长。柔性引智高端专家(院士)58人。2021-2022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3837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0161人,硕士研究生6912人,博士研究生1153人。 历史沿革. 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为成都地质学院(初名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由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现吉林大学)、交通大学地质相关科-{系组建而成,为原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重点高校。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6年;1972年3月,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1977年全面恢复本科生;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的高校;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学校先后为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893人,其中教授(级)465人、副教授(级)804人。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06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IEEE Fellow入选者1人、其他国家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518人次。 学科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科学学科群)世界一流学科,以学科群的方式进行建设,涵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重点学科(1个):.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含“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三个二级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省级重点学科(15个):. 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岩土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第四纪地质学、材料学、核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 科研. 科研平台(部分).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获得奖项.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22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等奖项共计1040项(次),其中国家级奖项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 截止2020年,获得授权专利1920余项。 2019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参与的“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期刊. 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有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 对外交流合作. 成都理工大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项目等多个国家公派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国际项目。 近年来大批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成都理工大学交流访问、讲授课程,参与科研,极大的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学校邀请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聘请外籍专家定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共聘请400余人次长期外国专家在校任教,规模在四川省仅次于四川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开始与英国数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是全国较早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现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2013年,成都理工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两校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地学等5个本科专业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先在国内学习两年本科课程,然后到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完成剩余两年的本科课程后,可同时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与爱丁堡大学的学位。 校园. 成都校区. 校园面积2887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一座博物馆,一座东区图书馆,一座水上图书馆。 图书馆.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2个图书馆,东区图书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000个,西区图书馆(水上图书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200个。馆内建有国土资源西南地区科技查新站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献传递服务中心。截止2022年,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96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6个、电子图书263万册、电子期刊137万册。档案管理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学校主办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6种,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种、CSCD收录期刊2种、科技核心4种,并与Elsevier合办国际期刊《Ore and Energy Resource Geology》。 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座在中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10万余件,其中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都是世界级的珍品。与成都市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中国西部最大自然博物馆。 学院设置. 独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生成维基百科快照图片,大概需要3-30秒!
如果网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联系:pinbor@iissy.com
Copyright ©2014 iissy.com, All Rights Reserved.